柳叶儿教学设计
丁芸波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
2. 品味文中“乐”、“苦中带涩”的情感内涵
3.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时光已流逝,抹不去苦涩的记忆;柳叶又抽芽,牵扯着如歌的情思。今天,我们随着宋学孟的一片柳叶进入他的童年,去感受一下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二、 朗读课文,感受那个年代
1、请学生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宋学孟一起走进那个年代。
真是青青柳叶儿,悠悠不了情啊!听完朗读,请同学谈谈对本文的感受:你觉得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预设:在文中第4节,作者连续用了几个“吃光了”,还用了一个“抢”字,可见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几乎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不仅是吃“野菜”“干地瓜秧”“榆树皮”,而且是吃光了,连柳叶儿都要“抢着吃”。一个“抢”字可见当时的食物是多么匮乏,真是难以想象。况且柳叶儿是既苦又涩的,说明当时的人们是实在没办法,为了生存,才会去“抢”着吃。
低处的柳叶儿早就被大人抢光了;我和三叔一早就去抢柳叶儿,全家只许我一个人放开肚皮吃——都写出当时粮食的匮乏,生活的艰苦。
2、听奶奶讲,那过去的年代
昨天老师让同学回家采访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请他们讲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那些让他们刻骨铭心的往事,下面请同学交流一下。
在同学们包含心酸的讲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人们与天斗、与地斗,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身影。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历史上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面临着困难时期。由于刚建国不久,国力薄弱,再加上外国的经济封锁,主要是苏联的逼债,国内政治上的浮夸风,还有旱涝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人民面临极端困难的艰苦时代,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定量供应。每人每个月发一定的粮票、肉票等等,不可以多吃也不可以多用。农民的生活更是艰苦,他们消耗的体力大,供应的更不够吃,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口急剧增加,计 3000 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 1.5 倍。
三、品味感情,回忆苦乐年华
1、那真是一个让人倍感心酸的年代,但是读完文章,你觉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受是什么?(“乐”、苦涩)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字句饱含深情,童心童趣,苦乐年华,尽在言辞中。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体会。
①爬树之乐(逞能) ②抢柳叶儿之乐(有用武之地)③吃柳叶儿之乐(能饱餐一顿这样的美味)
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环境描写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孩子依旧沉浸在乐中,记忆中的童年就是如此之美)(幻灯片)
(2)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环境描写:绚丽的色彩将整个时代的暗淡的背景冲淡了,将艰苦与饥饿抛在了一边)(幻灯片)
修辞手法:
(3)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状态的真实反映,读来又有多少苦涩再其中,这是“老来识得愁滋味”再回忆时方觉当时是饿到了极点,直至有了这样奇特的联想)
2、当时作者所感受到的那种快乐,我们读来是否能感受到另外一种别样的滋味呢?(乐中带着苦涩)
5.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曾经的“乐”中带着许多的苦涩呢?
①第四段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体现了饥荒的严重。
②第十段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
③上树的具体情景。“仰头看看”,可见树之高;硬地上“冰凉”,可见其早;牙齿都“咯嘣嘣响”,可见其冷;肚皮“凉飕飕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其滋味并不好受。
④第十一段“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个比喻是作者极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
⑤第十二段柳叶儿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反映了柳叶儿的难吃。
⑥“吃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⑦用柳叶儿“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还要再放一勺油”,可以想象当时油的珍贵。
⑧“全家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从侧面反映了饥荒的严重,就是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
⑨做着吃菜包子的情况,可以体会到“我”饥饿、消瘦的程度非常重。
字字句句,说不尽童心童趣;点点滴滴,道不完苦乐年华。童年的乐趣和苦涩都浓缩在这样一片柳叶儿上,柳叶儿成了作者童年的一首诗、一幅画、一张承载记忆的相片,作者时时都心系着它,齐读1~3节。
思考:①“嚼”这个动作怎么理解?(他在回忆往事,他在品尝那苦涩的生活滋味)
②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特殊感情的句子是什么?(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像这样集中表达对柳叶儿特殊感情的句子还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文章结尾两小节,齐读)
③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有何作用?(A结构上首尾照应。B内容上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④作者这样的反复强调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 质疑探究:对文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吃柳叶儿,本来是很苦的一件事,但为什么“那时全家最乐的是我”呢?
四、拓展阅读
《柳叶儿》字句珠玑,堪称美文;全班同学倾心交谈,品读佳作。其实类似柳叶儿的故事何止这些,老师这里还有一篇现代作家张洁的散文《挖荠菜》和刘绍棠的《榆钱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个时代。
(读《挖荠菜》《榆钱饭》)
荠菜柳叶,柳叶荠菜,已成为那个时代少年心中无上的美味佳肴。
忆往昔,岁月艰难,少年不识愁滋味;看今天,生活幸福,稚童低语尚言苦。
六、结语
透过窗外,细雨蒙蒙,柳叶儿又在抽芽了,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柳叶儿的那个时代吧!因为,柳叶儿的时代情感熏陶了我们的灵魂,丰厚了我们的思想积淀,但愿它更能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
七、布置作业
回忆童年生活,抒写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