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都喜欢给孩子吃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就是没有污染,不是反季节的,自然生长的食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我认为也应该是有机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反季节、催熟的过程。
有机教育,培养儿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雄
各位家长朋友,晚上好!
非常感谢市教卫党委、解放日报两位书记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
刚才龚园长和丁校长讲得非常好。因为我是做理论的,她们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我今天讲几个观点。首先,我非常赞成教委提出“零起点”的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说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我做青少年研究近三十年来,也到处为教委宣传、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五年前,我主持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后来全国七部委作为文件向全国进行了下发。刚才两位校长、园长,她们谈的这些观点,其实都是我们长期研究需要传播的理念。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我们的新解放教育论坛,有那么多的家长一起传播这种正确的理念,所以我的题目就是“有机教育,培养儿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来论证两位校长、园长的故事。
第一,我为什么要提倡“有机教育”?我认为现在家长都喜欢给孩子吃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就是没有污染,不是反季节的,自然生长的食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我认为也应该是有机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反季节、催熟的过程。输在起跑线上也好,各种各样的流行观念也好,实际上都是在“催熟”孩子。刚才陈书记说得非常好,“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刚才园长和校长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谈得非常好,都是我们长期研究的观点。我核心的观点,就像给孩子吃有机食品那样,进行有机的教养,不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他快乐、自由的童年,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第二,我要传播的是,其实人类都是“早产儿”,孩子成长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和动物的差异就在于,他是未分化的,不具有特异性的。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使得人比动物更具有发展的潜质和选择性。比如,狗的嗅觉比人类敏感千百万倍,但因为它的特异性限制了它的发展。有些动物,它的视觉、听力非常好,比如马,眼睛长在两边,为的是随时提防老虎吃它。动物这种特异性限制了它的成长。比如羚羊,生出来半小时就可以行走,如果它不能跟上的话,很有可能被草原上的猛兽吃掉。我们人类是十月怀胎,需要父母的呵护。所以,人与动物的区别,决定了我们教育独特的功能。
因为儿童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过早地去催熟他,实际上是损害大脑。就像刚才校长说的,让孩子学3000个单词,就是在损害他的大脑。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学证明,儿童的大脑在3岁到4岁的发展过程中,会自我修剪信息。外界过早地给他认识了3000个单词,很可能导致他入学以后厌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正视孩子的过程,就可以让孩子的大脑会自动修剪摒弃无用的部分,而保留有用的部分。
儿童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在12岁以前的儿童,甚至不能完全自我克制他的犯错。为什么孩子会经常犯错?为什么纠正以后他还会犯错?因为他是一个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要让孩子不犯错误,像成人一样,那是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做家长的,就应该在他犯错误的时候给他指出错误。经过了这个过程,他的大脑可以区别这些错误了。所以对家长来说,不能对孩子犯错太过着急。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教育的,投入也最多,但也是往往最容易出错的。我们那时候孩子没有什么早教,完全是零起点。我孩子在入学前,从来没有学过什么拼音,可能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入学会有一定的滞后。不要着急,这种滞后慢慢在三四年级就会克服,他后来发展得很好,大学研究生都毕业了。从我个人的例子,和老师培养孩子的过程,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真的不要太着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的整合、迁移的能力,比培养记忆力重要得多,这个观点,家长一定要好好去琢磨。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任何知识网上都找得到,你要学会到哪儿去找知识,选择知识,整合知识,才是我们学校,也是早教应该准备的。
最后一个观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努力并不是很重要,方向才更重要。如果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方向搞错了,孩子听你话,特别的刻苦,最后对孩子伤害会特别大。所以我在这里,作为家长,作为一个做了三十年青少年问题的专业工作者,我呼吁,上海教委,全社会,媒体,尤其广大家长,一定要坐下来,慢下来,不要抢跑道。我们在足球场看足球,如果大家都安静坐着看球,是看得很清楚的。如果有一个家长站起来,说他看不见,那其他的家长也都站了起来,但那和坐着看是一样的。孩子的合作分享交流,这比背唐诗,学数学、认汉字更为要紧。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