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大学堂公开教学活动在新闸中学举行
2015年9月18日下午,常州市名师大学堂暨常州市初中语文课程基地公开教学活动在常州市新闸中学举行。全市七十余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由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常州市新闸中学承办。
本次公开课,由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吴伟星老师执教。
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是常州市初中语文课程基地。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情智语文”活动,打造情智语文课程,丰厚学生精神底色。
这次吴老师执教的公开课是朱自清的《春》。朱自清的《春》,文脉清晰,分为:盼春,绘春,颂春。吴老师着重分析了“绘春”部分,主要是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学习目标定位为:1.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在这堂课中,吴老师贯彻情智语文的理念,注重在朗读中体会文本的情感因素,体现了“情智语文”中“情”的特点。个别读、范读、齐声读等形式,将朗读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吴老师又注重教师提问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体现了“情智语文”中“智”的特点。
如,在“春草图”的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设计如下问题:
(二)探究“写什么”
这一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三)探究“怎么写”
1.从点、面角度分析,由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什么顺序?
2.从远、近角度分析,由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什么顺序?
3.从正面侧面角度分析,第三句是什么描写?第四句是什么描写?
4.从词语角度分析,这一段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设计,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文本的每一段都可以从两方面提问,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一角度而言,要提问,就需要悉习揣摩这一段的写作顺序、写作角度、表达方式、用词特点,等等。
在“春花图”的教学中,吴老师除了就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又设计了通过比较揣摩句子的环节:将改写后的三个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悟原句形象、生动的特点。
在学习“春雨图”时,吴老师让学生“学会迁移”,即会自己提问。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示范,学生基本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学生的一个个问题,如一个个火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句能否去掉?”;“这一段不仅从触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还从嗅觉的角度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一段中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为什么?”,等等。
课堂临近尾声,吴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写景的要点:有情有意,有点有面,有正有侧,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虚有实,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一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堂课,语文味浓,文本细读到位,教师基本功扎实,彰显了“有情有智”的情智语文的特点,受到了听课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
(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供稿 撰稿:许小云 审稿:商骏涛 摄影:江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