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咸亨酒店的孤独者
郑陆初中 丁芸波
学习目标:
1、分析研讨课文第二部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准确认识主题、理解人物悲剧命运根源。
3、感受人生百态,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指《呐喊》集)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苦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咸亨酒店,去看一看孔乙己这个病态社会的病态灵魂。
(一)初识孔乙己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了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年代,你能在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理由。
温馨提示:咸亨酒店有哪几种食客?孔乙己属于哪一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已生活贫困,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只能和“短衣帮”在一起。但他又不能脱掉长衫,因为那件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老封建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但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能甘屈下层从事劳动,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小结:初识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他既不属于长衫主顾,又不属于短衣帮,这种不伦不类的身份预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二)走近孔乙己
这样一个和周围的各色人群格格不入的人,到底有何独特之处?下面我们走进孔乙己的生活,假如你也是咸亨酒店众多酒客中的一员,当你向你的朋友讲述这个人物,请你说说孔乙己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画面或语言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是一个迂腐、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善良热情的读书人
小结: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走近孔乙己
——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牺牲品。孔乙己是一个徘徊于封建旧秩序之中的下层知识分子,“科举求仕”占据了他全部的精神世界,虽已穷途末路,但还沉溺在腐儒的自大自尊的梦幻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律条,坚持穿破旧的一件长衫,满口之乎者也。
——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牺牲品。孔乙己是一个徘徊于封建旧秩序之中的下层知识分子,“科举求仕”占据了他全部的精神世界,虽已穷途末路,但还沉溺在腐儒的自大自尊的梦幻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律条,坚持穿破旧的一件长衫,满口之乎者也。
(三)走近咸亨酒店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由此可见读书人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很高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咸亨酒店,去看一看孔乙己这个读书人在众多食客、掌柜等人心中的地位如何?
结合他们对待孔乙己的言行举止谈谈你的看法。
(1)酒客见到孔乙己就取消他偷东西、连半个秀才都没有唠叨 ,看到孔乙己争辩、颓唐——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2)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小伙计认为“讨饭一样的人也配教我”;
(3)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众人的表现
(4)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当时社会的冷漠,孔乙己只是众人无聊之余供人取消的玩物,是一个笑料,一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
小结:走进咸亨酒店——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人揪心,酒客的冷漠让人震撼,掌柜的无情让人悲哀,曾经高大的孔乙己的形象已轰然倒塌,那个用手走出咸亨酒店的身影,依然没有换回人们的一丝怜悯。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说:“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四)走近鲁迅先生
孔乙己的确死了,在一个飘着薄雪的的夜晚,当我再读这篇文章时,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转眼间,已是寒冬,傍晚时分,下了一场薄雪,孔乙己艰难的倚在破庙的门口,廋弱的身子在寒风中不断瑟缩着,冻得已是乌黑的嘴唇在不断念叨:“君子固穷。”风卷着雪粒扑向大地,在冷风的呜咽声中,孔乙己似乎被抽取了最后一丝力气,浑身抽搐着……
第二天,雪停了,整个鲁镇被薄雪覆盖着,城外,古道边,破庙旁,孔乙己静静地蜷缩着,唯有那一只乌黑的、龟裂的不成人形的手似乎在控诉着什么……
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封建科举制度教他学会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如“回”字的四种写法,让他无法谋生;
封建教育的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
封建教育的罪恶造就了两种人,一种是没有爬上去的人,成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废物;一种是爬上去得,如丁举人,成了凶狠残忍的刽子手,是他把孔乙己推向了死路;
他自身的悲剧性格,使他好喝懒做,轻视农业劳动,无法自力更生,只能靠偷窃谋生;
当时的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这个冷漠的社会吞噬了孔乙己的肉体乃至灵魂,我们来看一下,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大家齐读“他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写到:“当读到这段文字,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字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也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看戏与演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读鲁迅的《<呐喊>自序》节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处于社会边缘遭受社会凉薄的孔乙己的形象?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藤野先生》
唤醒民众的同情心,批判这个麻木冷漠的社会。
小结:走近鲁迅——孔乙己是遭受社会凉薄的苦人儿!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讨“中国民族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种群众精神的麻木,从而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