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汉阳一中课改之“争”
发布时间:2016-07-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商骏涛

 

汉阳一中课改之“争”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戴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3日
 
    编者按
 
    自教育部2001年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传统课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下,我国课堂教学变革可谓此起彼伏,“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卓越课堂”“教案导学”“学案导学”“导学案”“问题导学”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课堂改革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在纷繁缭乱的课改模式中,到底怎么判断一种模式是否成功?课改到底应该注重什么?本期特编发汉阳一中的课改探索稿件,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
 
    教室里,桌椅布局不走寻常路,几张围成一团,学生分小组围坐在一起。讲台上,一位学生正在讲解题目,教师站在下面把课听。学生讲完,教师再进行评解。
 
    这不是一节展示课,而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的真实上课场景,该校目前在读的高一高二所有班级所有科目都在推行这种命名为“1+1”的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从3月26日起,全区3500多名教师都将陆续走进汉阳一中,分批学习该校的“1+1”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所农村重点高中,探索学生“占领课堂”新模式,一直是在教师、家长的争议甚至阻挠中进行的。
 
    课改中的学生会不会输不起?
 
    “1+1”即1节自主学习课+1节展示交流课,两节课合为一个教学周期。每一个周期都以学生的自学开始,学生们在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的“自主学习案”的引导下自学,错题和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或向教师求救,然后再选自己最有体会的问题,在黑板上把解题思路和想法与大家分享,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无自学不上课,教师不讲课学生讲。汉阳一中校长姚开明说,“1+1”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教学过程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
 
    “1+1”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能否在有限的课时完成繁重的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呢?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高二(1)班何晓娟老师认为,要想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积极地投入到“1+1”的这种高效课堂的改革和实践中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口才,透彻的诠释,能够准确吸引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可是,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养成了惰性,长此以往丧失了学习能力。而我们这些重点中学的孩子们应该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起来是必要的。”
 
    对学生而言,多年来,习惯了“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姚开明告诉记者:“一中的学生是从区里最优秀的初中生中选拔上来的,大部分学生进来后,觉得自己以前优秀现在不优秀了,就表现出很失落的心情,上课也不注意听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原来的模式适应不了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才着手进行课改。”
 
    但是,这种学生讲课教师不讲的模式,一开始大多数家长并不满意。一些听到课改消息的家长,有的给校长发短信,有的来校与校长当面交流,要求校长恢复传统教学模式。高一年级家长发来联名信:请不要拿我们的孩子做实验,高考中我们的孩子输不起。更有一名家长,亲自打电话到市教育局以及打市长热线反应课改之事,不同意进行课改,想尽各种办法进行阻挠。
 
    改革的过程如何不断优化?
 
    改革不是一锤子买卖,也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
 
    在“1+1”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讲课学生讲。但是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们将问题讲不透,难度达不到高考要求,这是一个决定孩子们未来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的问题。
 
    针对家长的担心,汉阳一中加强了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管理,根据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学期开始第一周就将导学案的编制任务提前分配到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备课组长会提前两周再一次明确编制人与编制内容。学校将每周的集体备课增加至两次,一次完成2份导学案,一周4份,基本保证每份导学案都是备课组共同研讨的智慧结晶。备课组要吸纳全体教师的智慧,编写供学生自学所用的导学(练)案,提高导学案质量。另外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课改后,汉阳一中的学生没有订任何教辅资料,全部使用教师自编的导学案(针对新课)和导练案(针对复习)。化学教师郑永艳,半学期编写了40多份导学(练)案,一份起码得半天时间。她说,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导变引导,看似轻松,其实更需要功力与付出,比以前花更多的时间,有时候需要熬到半夜才能完成。
 
    调查中,有的学生还反映:开始时兴趣很浓,但按这种模式,上课进度慢。比如有些表达能力不强,轮到他上讲台讲课时,半天开不了口。这样就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等待的时间,对于经历了课改一年半的高二某班学生来说,对这样的课改其实没什么感觉,没什么好或者不好。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何加快上课进度,学校对学习小组长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同时定期通用学校广播对全体同学进行培训。学校制定课堂评价量化表,完善学习小组的建设及评价、激励机制,保证每位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学习的各环节的表现,都有相应的考评,每周班级周训话时,班主任对量化积分进行小结,口头表扬或批评。每月年级组评选“学习之星”,利用墙报栏宣传展示。每学期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改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完善。高二(3)班数学教师李华告诉记者:“课改已经推行了9月有余,在这一过程中,我既收获了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反思:首先,课前准备工作有待完善;其次,课堂效率有待提高;最后,还要做好课后的落实工作。
 
    “改革是必然的,但改革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姚开明告诉记者,对于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悲观,要积极面对,尝试解决的方法,摸索途径,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
 
    新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阳光还是乌云?
 
    汉阳一中高二(1)班王晨曦,是该校第一批按“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之一。
 
    “突然要将18年来都面对黑板的座位调整成小组‘团团坐’样式,突然教师们从课堂的绝对主角拉向幕后,突然要把习惯默默倾听的我推向考验能力的讲台……这一切的转变曾让我感到恐惧,我真想回到传统课堂。”王晨曦说,就在她困惑迷茫的同时,却看到不少同学对于新模式如鱼得水,乐于在课堂上一展风采,而经过课上的反复锻炼,再羞涩的同学也能勇敢展示自己,她决心改变对“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抗拒和怀疑。
 
    “一年多的训练使我受益匪浅,我感觉我比以前开朗、自信多了。”来自农村的高二(10)班学生李旭昶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笔记忙得不亦乐乎,“新教学模式给了我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我自主预习,为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打基础;课堂上我参加小组展示;课后我通过导练案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环节课堂推进使我学得更主动、更扎实”。
 
    “1+1”课堂教学模式提升的不仅仅只是学生的成绩。该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农村,这种课堂给了每个学生上台讲课、交流、和展示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孩子们都能落落大方地上台展示自我,学生的语言表达、团结协作、胆识和勇气、宽容和耐心等诸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1+1”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学生能主动积极学习,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自信阳光、快乐学习。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在团队中成长,使更多的独生子女学会了包容理解,学会了合作交流。
 
    但是,在高中阶段,有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交往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呢?对这个问题,高二(1)班一位张姓家长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表示自己也是一名教师,却认为现阶段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刻意培养这些能力。“我的孩子在实验班,或许这种新课改的模式对大多数学生有用,但是对我的孩子却没有用,我认为语言交往的各种能力可以在上大学后甚至在社会中培养,现在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这位家长说。在采访中,他一再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这种新课改模式:“孩子去高三年级听学校请来的教授讲数学课,但是却听不懂,我看,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多做题。”
 
    对此,教务处副主任余宪骑则认为,多做试卷,光凭几道题不能适应现在高考制度的改革,“咸宁地区的升学率这几年急剧下降,最根本原因是还用以前老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灌输教育,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考”。
 
    教师的观念怎样才能转变?
 
    理想的教育,课堂一定是有效和高效的。然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师依然凭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试卷”,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胆怯、封闭、自卑、厌学”。如何改变传统低效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的问题迫在眉睫。此外,汉阳一中近年高考成绩稳步增长,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也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因此,从2014年秋季开始,汉阳一中大力推行“1+1”主体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下决心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代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这一理念首先不被学校教师接受,有部分教师还是不愿意课改。汉阳一中教务处副主任余宪骑告诉记者,课改中最难的是改思想、改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汉阳一中的标新立异。按照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部署,湖北高中新课改自2009年秋启动,要求高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汉阳一中借鉴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全国课改名校的改革实践,先是选了几个班进行课改实验,至2014年9月,结合学校实际,姚开明将汉阳一中的课改模式正式命名为“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动员首先从当时的新高一全年级推行。
 
    但是,全年级70多名专职教师,很多仍按老办法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他们不放心让学生去主导课堂,到时高考出不了成绩可怎么办?而有些教师则觉得汉阳一中的课程改革只是在跟风进行,做做样子。
 
    “推动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只有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并自觉践行,课改才能成功。”教师的观念怎么改?一靠培训,二靠管理。为了让教师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姚开明首先派教师们去全国的课改先锋广东顺德罗定邦中学参观学习。终于,50多岁的政治教师胡世新在全校率先上了第一堂“1+1课改”示范课。随后,教师李东方、郑永艳、余宪旗等大胆走出第一步,坚持天天上“1+1”课改示范课,全体教师可以随时走进他们的课堂观摩学习。
 
    经过半学期的宣传和动员,学校花大气力,动真格的搞课改。出台了检查通报制度,每天在校内电子屏,表扬按“1+1”新模式上课的教师,实名批评按老模式上课的教师。据年级蹲点领导郑永艳统计,全年级70多名教师,100余人次被通报批评过。
 
    为了促进教师人人行动,建模阶段校领导随堂推门听课,检查教师们的上课情况。姚开明有一次走进某中年教师的课堂,发现没有按新模式上课,立即责令该教师停课一周,在年级组、教务处的指导下,该教师经过反复听课学习、试讲达到要求后才重新登上讲台。
 
    在采访中,高一(6)班语文教师邓梦激动地告诉记者她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感悟:“语文本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感染,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我收获最多的就是更充分了解到学生的思维。”
 
    在“1+1”课堂上,邓梦说,自己听到了更多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在《山羊兹拉特》一课中,学生探讨山羊‘咩’后的内涵,一位同学道出其中饱含的信任,道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的爱。他们的思考激发了我的灵感,这只羊的一声声叫唤,直入我们内心,好像进入到阿隆和兹拉特在暴风雪中相依为命的场景,人与动物的真情瞬间战胜一切困境,也引起了我和学生的共鸣,真切地被世间这种情感的力量所震慑。”
 
    “1+1”的新模式对教师而言,更应积极的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考纲,了解和掌握学情,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编与、修订和完善学案,备课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体力量的体现,集体智慧的凝结。另一方面来讲,在堂课上教师面对的挑战更大,要落实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面对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点燃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把控课堂推进的节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讲,新的课程模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任务加重。
 
    课改在争议中前行,目前,汉阳一中“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历经一年半的探索与斗争,学生们的身心素质有很大幅度地提升,而这已得到蔡甸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高二年级语文教师梁益娇骄傲地告诉记者,她自己也体会到“1+1”课堂教学模式的红利:“学生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真正落实了自习和预习的工作,学生的综合能力上来了,课堂顺畅了,考试结果也更好了,我也更舒心了”
 
    “推行‘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提升升学率的现实需要。”姚开明说,要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上好大学,必须放弃传统课堂只关注少数、部分学生的做法,平等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且学习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升入更好的大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