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思维描绘灵动语文
首先,梁老师从题目中的“眷恋”二字开始了本次语文课。巧妙地引导同学关注第5小节的内容,打破了常态做法,让课文学习既可以往前伸展,又可以往后延伸,课堂呈现出灵动性来。钱学森的巨大成就成为了大家学习的重点。梁老师采用采访的形式,促使学生不断变换着身份,也一次次组织起自己的语言。学生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充分思考融入文本,渐渐熟练地把书面语转换成了口语。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在梁老师灵活的教学语言引导下,课堂也渐入佳境。
智慧的教学艺术,才是本课重要的收获。梁老师抓住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思考和体会词句的意义,展示了语文老师的教学智慧。从“然而”“宁肯”到数字,每次探究从不脱离文章的词句,语言文字的推敲与钻研,使得学生沉浸在语文的天地。钱学森的形象渐渐丰满,同时适时的拓展资料,让认知更加全面深刻。
其次,《回到语言运用》的讲座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了梁老师对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思考。正如陈忠实所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作家的独立的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独立风格也就呈现出来了。”语文教师也要用慧眼去寻找文中的独特,寻找自己的独特句子。
最后,市教科院张春院长高度肯定了梁老师的课。自由的思维空间,灵动的教学切入点,侧面描写的随文而教,每个点评让我们不由得深思:语文课堂应该呈现怎样的状态,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去取舍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需要智慧,更需要教学艺术。语文教师还有更长远的路,但愿“语文是个好”。
供稿:郑陆初中 撰稿:陈丹 摄影:程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