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常州市第二十四中的徐峥老师执教了研讨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开始徐老师让学生高唱战歌,感悟历史,接着让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用IPAD体验当一名排兵布阵的小小指挥官,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最后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所学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着,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的陶翔老师执教了研讨课《运动的相对性》。陶老师让学生分组,每2人一个IPAD。首先让学生开展翻转学习,观看“物理大师”视频,并思考两个问题。接着,进入“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建立运动静止概念”、“运动的相对性概念”、“物理与社会”等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都注重让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个性化学习。
两堂研究课后,进入评课环节。评课环节由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钱朝平校长主持。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历史教研组组长马燕玲老师对历史课进行了点评。马老师认为,网络资源无处不在,利用网络资源,能让课堂更现代化,让学生更富有学习热情。互联网把我们梦想的课堂精彩地展现出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教导处的卢凌主任对物理课进行了点评。卢主任认为陶老师设计新颖,尤其是天空三号和神舟十二号对接,运用互联网技术,转换视角,化难为易;运用尚学平台,充分发挥IPAD的交互功能,让信息交流更即时,等等。
戴主任指出,互联网不仅是工具,更代表了一个时代。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背景下思考。两堂课的老师都运用互联网技术,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戴主任建议,初中历史、初中物理的老师,参加“互联网十时代教学范式”研究,更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并让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陆志平教授指出,两堂课运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陆教授就如何进一步加强范式研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要把新课程理念和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互联网的优越性;要把互联网技术与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同时,学科的范式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初中物理,可以分成实验课教学范式、研究性学习教学范式,等等,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互联网给了教育创造新的品质和精神,赋予了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在老师们执着地探索下,互联网+时代初中历史、初中物理教学范式研究,一定会更加成熟,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供稿:郑陆初中 撰稿:吴伟星 摄影:程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