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华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传统节日文化一直传承不息的,计有:新春(新年)时大放鞭炮、烟花、舞狮、拜年;元宵节时也是放鞭炮;清明节时去扫墓,备带祭品祭拜祖先;端午节时包粽子、或赛龙舟;中元节时举行“普渡”盂兰胜会;中秋节时吃月饼、提灯笼兼赏月;冬节时吃汤圆等等。
至於佳节时放孔明灯,倒是近年来的玩意儿。
孔明灯是什么东西?恐怕有许多人和笔者一样是不甚了了的,笔者就不曾亲眼见到像槟城燃放的特大号孔明灯。
翻查上海书局出版的现代华语词典,“孔明灯”的解说是: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上部没有口,灯心烧着后,热空气充满在里边,使灯升到空中去。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亮字孔明,所以叫孔明灯。
孔明灯如果的确是诸葛亮所发明,其用途大抵是在战争时派上用场。
然而,孔明灯的用途也有另一种解释,在此,提出来,供读者们参考,目的是希望我们对传统的东西,能够有近於真实的了解。
去年底,笔者一位旅美友人访晋,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广深的研究。当她听到我讲起本地华社在庆祝传统节日放孔明灯时,感到非常惊讶。她说,孔明灯是古时候,中国人举行特殊的宗教性的仪式时才派上用场的,它不是佳节时用的灯笼。
这位友人对孔明灯的来历和用途的解说,当时,笔者听了,也没放在心上,然而,现在适逢大马警方已正式宣布禁止孔明灯上空,对孔明灯的真正来历,笔者就觉得华社也有必要弄个清楚。如果我那位友人的解说是对的话,那么,既使警方不禁止,新春佳节时燃放孔明灯也就更没有什么意思了。
华人传统节日文化本有主要的内涵,今日,商品市场经济使一些不是传统的东西也变成传统的了。孔明灯原本不具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所以,不论它原来的真正用途为何,不放它,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