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认知能力以思维为核心,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增强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探索各年级段学生应具备哪些相应的思维品质。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取稳步扎实的引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基本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研究
(1)学习、把握心理学中“思维”的相关知识,研究各思维品质的特性。
(2)分析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制订相应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目标。
(3)分析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维行为,制订矫正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为主。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数学的逻辑起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计精当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常规要求,包括如何听讲、观察、表达、练习等。
(3)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4)结合学生的问题探究,教给学生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具体措施:
1.课题组成员期初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期末进行课题研究小结。
2.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组织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交流学习心得。
3.每月组织两次研究课,在实践中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其他成员进行评议。
4.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积极反思,每学期撰写两篇案例式教学思考或教学叙事,总结得失,提升理念,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5.组织各成员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每两月一次。
6.学期末对各成员的研究情况进行统计、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