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2008—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按知识的分类,本册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包括:除法,认数,千克和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统计与概率: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的验算。
2.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或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3.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实际问题。
5.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会进行经过时间的简单的计算。
6.认识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7.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并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9.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正确使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10.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课时安排
一 除法 -----------------------------------------9课时
二 认数------------------------------------------5课时
三 千克和克--------------------------------------4课时
四 加和减----------------------------------------6课时
五 24时记时法------------------------------------3课时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
七 乘法------------------------------------------11课时
八 观察物体--------------------------------------2课时
九 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十 认识分数--------------------------------------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4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三(2)班共46人。三(4)班共47人。从学生的整体情况看,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掌握较好,学生能较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应用题。但学生间的差距也很明显,部分学生的口算、笔算的正确率较低,计算的速度较慢,分析应用题的能力较差,这部分学困生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有的来自单亲家庭,在学习习惯和态度较差,还有等学生的智力比较迟钝,导致成绩较差。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
(2)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加强基础训练
(2)教给学生解题思路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3.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