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无声之音”的说法,形象而概括地说明了书法艺术的音乐美。
张怀瑾把书法艺术称为“无声之音”;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无声之音”的说法,相当深刻地把握了书法艺术音乐美的特点。书法确定能使人感到音乐般轻重徐疾的节奏,书法与音乐确有很多相通之外:如音乐中的对立化为和谐,多杂寓于统一;在书法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转引自《老子新译》,第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三产业版)等;在形式上,书法讲究章法、节奏、旋律、对称、呼应;音乐中有节拍、休止,乐段间有意 间歇;书法讲计白当黑,笔画有断有连,构成书法艺术作品的整体。在内容上,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与音乐均通过它的形象(准确地说是意象)抒发作者的感受、理想、志趣,以至整个内心世界,表达真挚而丰富的情感。
书法家索宏原说:“书法是苦命的,它比起音乐、绘画、诗歌的路子似乎窄得多。但书法又是幸运的,它存在于黑白二色的天地是如此的广阔”。他多年潜心于行、草书创作,追求形式美,既重视传统,又敢于大胆突破,创作出富有强烈节奏感的书法艺术品。观之,给人的是生命的一片无尽的律动,使人仿佛聆听到生命之声的乐奏。同时这种理想的空间艺术,蕴藏着艺术意境所要体现的生命节奏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宗白华还用“舞”来表述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意境的典型,是中国艺术家精神与意志交融的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流露。它所揭示的最深刻的内容,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亦即生命的节奏。中国绘画意境的特点就建筑在这上面: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飞舞的草篆意,谱写出宇宙万物的音乐和诗境,毛主席题《红旗》中的“红字”就受到红绸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