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个孩子都有一朵心灵之花,这朵花应该是美丽而灿烂的。而当它被偷偷飘来的尘埃掩去那艳丽的色彩时,我想要为它轻轻拂去掩其本色的尘埃,让它更加鲜艳明丽。
我的眼前,有四十几朵花,我是他们的园丁,我给予他们浇灌之爱。这爱,不同于母爱、父爱,没有宠爱的味道,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
小A是个挺可爱的小女孩,表现欲极强,机灵聪敏,脸上经常挂着甜美又带点狡黠的笑,甜甜的小嘴说出的话会让你觉得她有一颗七巧玲珑的心。这样的孩子,我怎么会不喜欢呢?可问题也出在她那张能言会道的嘴上。你听,教室里她的声音如“鹤立鸡群”,破出重围——她又在与同学斗嘴了,音量高,内容杂,皆是无聊的话儿。这样的场面着实让我头疼,教室里文明的氛围一直是我的追求。我也直接批评过她几次,可效果不佳。我不是千里眼顺风耳,不能一天到晚“监视”着她,督促她改掉这个坏习惯。
她是孙悟空,我得做做如来佛。于是我把她调到了我桌上吃饭,并且告诉她每天吃饭时间向我汇报今天的表现进步了多少。立竿见影,一连几天,她告诉我她做得比较好,已经尽量控制自己的嘴巴了。我笑眯眯的,又是表扬,又是亲切地抚摸她的头,赞赏之意尽显,满足她小小的“虚荣心”。我看到了她掩饰不住的笑意与满足。以后我主动询问的时间变成了不定期,换成她主动向我汇报。她告诉我,有人和她斗嘴,她悄悄忍住了,没有理睬那个人。我一边夸奖,一边在心里偷偷乐了。这就是成功的开始。她对我亦多了几分热心,总爱在我面前表现自己。看,放学后,小A磨蹭着还没有走,说:“老师,我要等某人一起走,我来帮你倒垃圾好吗?……小王,你看,这个地方还没有扫干净呢,我帮你重新扫一下……”原来,对一个孩子的爱与信任,力量竟是如此之大。
打铁需趁热。我鉴于她各方面的情况,我想给她一个惊喜——当我的语文小组长。于是在我宣布让她做语文小组长的时候,她立刻“唉”的叹气一声趴在了桌上,但是脸上的表情则泄露了她真实的内心,心似憾之,实则喜之。之后,她走马上任,工作做得细致认真,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一个叽叽喳喳有些浮躁的孩子,身上便多了一份沉稳与实在。
拂去花上的尘埃,这朵心灵之花灿烂迎风,动人而鲜艳。
反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的是爱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讲的是方法。博大的爱心加上科学的方法,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全部真谛,是点亮他们希望的一盏明灯!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天地,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曾指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否则会事与愿违。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在以上案例中,当我把关切的目光放在小A身上时,当我将赞赏的语言给她戴上光环时,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我的注视,她的心灵有了震动,也许开始有被老师注视的惶恐,但后来就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喜悦,被老师重视和赞赏的兴奋。这种感觉就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小A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表现欲望的孩子,而在以前,这种表现欲没有得到满足,她多余的精力都花在了做那些“无味”的事情上。作为教师,要敏锐地发现每个孩子的特质,根据其特质给她一个合适的位置,让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当我给了她舞台,给了她机会,她小小的心灵就得到了满足。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她得到了老师的尊重与信任,回报给老师的就是她全心全意的付出。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我们平时老是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看孩子。如果能换个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放大他们身上的优点,就能让美德占据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