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傻瓜》观后感
郑陆中心小学 羌小霞
看了《三个傻瓜》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我想一定是那个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敢于向禁锢的教育制度挑战、在困难面前微笑着对自己说“all is well ”的兰彻;一定是那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不追求成功只追求卓越的兰彻。对于他我们能用太多的形容词进行描述。我不禁细想我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像兰彻这样的人,这里的像不是职业像、性格像等等,而是是否像兰彻一样成长,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答案是肯定的。所有在岗的教师,对于教育一词的含义都有自己的见解,在看了《三个傻瓜》之后我觉得我的想法和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十分鲜明和喜剧的对比,那就是兰彻和查图尔。这个对比颠覆了我们所有人对于成功的理解。在查图尔眼里,成功是有房、有车、有钱、有势,拥有自身以外的许多价值,他是传统教育制度下的成功人物。他有野心,上进,追求成功,为了成功而学习。但是成功究竟是什么,成功是不是这些外在看来光鲜亮丽的所有物质?答案在兰彻身上,真正的成功应该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去做,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而且能够是成功的。成功不是通过与别人比较而来而是通过与自己比较而来。与自己比就是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整个一生,是一个持续和动态发展的过程。既然对于成功的含义应该进行颠覆性的改革,那么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传统的教育采用赫尔巴特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即量化的、标准的、客观的的方式,大大小小的摸底考试,小升初考试,初中生高中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无疑是不合适的。评价应该主张多元化,因为评价的对象是人,人是多元的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按照同一条标准线进行划分。如果把人按照一条标准线进行划分,这就无异于把人看成一种产品,把教育看成机器或工厂。产品有免检产品、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而人此时此刻也被打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不是教育这是工厂。电影里就是反应了这样的教育制度的弊端,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还是你孩子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爸妈最关注的不是自己孩子的成长而仅仅是分数,老师相见互相攀比的也是分数,整个社会划分等级的也是分数。我们的教育病了,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但是这的确是一个艰巨和充满阻力的过程。的确我们的教育在进行改革,从理念到实践方式再到评价方式,但是真正落实和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我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心中时刻谨记:教育要把人当人,让人像人。教育要帮助孩子成长,成长,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