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施丽丽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上课伊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学生就能以最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我就借助课文插图《奔马图》揭示新课文的学习,效果不错。但课后反思我觉得如果借助这幅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还不到位。
《徐悲鸿励志学画》题目中“励志”一词较难理解,而理解这个词又是教学本文的关键。我采用“善改课题”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该词的意思,并串起全篇的教学。
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 “厉”,学生纷纷举手说:“老师‘励’字还是写错了!” 我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说:哦,还差一个“力”哩,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
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 ‘励志’,是什么意思。 “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在这堂课上,我还重视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提问,并筛理出三个主要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随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和文本展开对话。随后借助问题对文本进行了梳理,使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文本的意义段。
欠缺的是这堂课上,我没有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再朗读上,对学生方的不够。对学生的概括语言,提炼文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