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构建课堂和谐生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教材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又要注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手段的更新,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进展。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观就是如何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问题。传统的观念往往将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受此观念影响,教师自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按自己的认知水平牵扯着学生鼻子走的过程,所谓的双边活动大多也是教师拖动着课堂的鼠标,目中无人地对学生进行“点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抛出的“绣球”。那么教师到底是不是“知识权威”和“真理化身”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如加拿大史密斯教授所言:“信息时代的全球化,教师渐渐失去知识权威的地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就要求教师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一样是需要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的革命的先行者;教师不仅应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做学生的求知伙伴;教师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民主性原则,发扬教学民主,就象美国威廉姆·多尔教授说的那样,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通过师生互动,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简单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表现出对学生不信任、不尊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要照顾到他们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需求,要意识到学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进的欲望和自我发展的生命冲动,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的表现的机会。面对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古人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堂教学就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读本。传统的教材观唯教材教参是从,师生都是教材教参的“奴隶”,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尽管有些内容的科学性受到普遍质疑,有些内容显得陈旧过时已引起许多师生的抱怨,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照本宣科”、“以本为本”因此,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应该既要坚持和利用教材,同时又要保留审视和批判的眼光。而不能把教材、教参当成僵死的教条,要敢于质疑,灵活处理,而不能被它束缚手脚。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生态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指导,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经过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课堂和谐只能是一种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