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发展的课堂
课堂的精彩应该像《不差钱》一样,是赵本山这个老师带着自己的徒儿联合表演的一场叫绝的小品。但课堂又与小品不一样,围绕学习内容,表演不允许事先排练,不可能事先完全预设,必须是现场生成的,而这个生成的过程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且在这个磕磕绊绊地生成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都能有收获,有提高,有发展。这就是生态课堂的追求。
一位语文老师在组织初二孩子学习罗西《常怀敬畏之心》的杂文时,按照“三步阅读”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第一步:速读文本,根据要求扩写一个句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步:选读文本,根据要求续写一个句子,精心品味重点语段;
第三步:细读文本,根据要求创造一个句子,感受表达的无穷魅力。
这个三步走的课堂,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阅读课堂的流动、变化和推进,从速读到选读到细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深入文本的渐次发展;从扩写到续写到创造,这是对读出自我的形式要求的层层拔节;而从整体把握到精心品味再到感受表达,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不断攀升。如果我们用文章结构来形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展开,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步步加深的递进,一环紧扣一环的更上层楼。
这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发展的课堂,其实这堂课更出彩的发展在于学生情感世界的悄悄丰富和认知领域的潜滋暗长。
孩子们充分感知并把握了“敬畏”的质朴的内涵——因自然或畏惧而尊敬,提升到生活的内涵——因敬重而佩服,最后提升到崇高的内涵——因崇敬、崇拜而升华为一种神圣感。进而认识了“敬畏”的原始表达——跪拜,平常人的表达——在内心生养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体味生命的美善与生活的幸福,康德般智者的表达,则是天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孔子的表达则是“知天命”“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孟子的表达则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更明白了生活中所以失去敬畏,有的是因为无知,有的是源于卑俗,有的是失去信仰;明白了没有敬畏的可怕,具有敬畏的崇高等道理。
孩子们原本只知道说理必须简单直白明了,而这堂课上又知道了说理还需要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多个维度说理;孩子们原本只知道说理文章需要的是开门见提出观点,而这堂课上又知道了可以先感性再理性,让能抓住读者的镜头先扑入读都眼帘,然后再慢慢陈说道理。这堂课上既学习了列举事实、正反对比的说理,又学会了杂文笔调的形象与抽象高度结合的说理;最后在对结束语段的玩味与赏析中,把认知与情感两者融于一体,表达与智慧尽情飞扬,情感与思想同时奋飞。
作者说,“人生,不长,这是一条谋生之路,也是一条朝圣之路。”而对于这堂课来说,孩子们会说,“课堂,不长,这是一堂语文学习的课,也是一堂人文情怀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课。”下课时,从“老师再见”的响亮而饱含感激的声音中,我们分明听到了孩子们对老师对课堂对学习生活的无限敬畏。
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们抱怨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了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冷静反思。语文学习因为始终以一篇文章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虽然文本内容在变化,但其外在形式始终如一:标题,作者,正文,思考和练习,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审美疲惫。如果在走进文本过程中,方法单一、形式单调、学习要求总是释题、介绍作者、读课文、分析文章这样的刻板和重复,其结果肯定会败了学生阅读的胃口。如果我们老师能不断变化,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断产生学习的最新刺激,让学生一步一景,一步一台阶,也就能不断强化阅读的兴味,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特别是不断生成和发展呢?张家港市生态课堂的实践者们总结出了一套套形象而又质朴的做法。
比如,课堂上老师要糊涂一点甚至傻一点,把聪明和伶俐的表现留给学生。于是总结出“以让为进求发展”,习惯上称“六让”: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答的让学生答,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为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彩起来,老师必须退居到学生的地位中去,成为一名特殊的学生。“让”的目的在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绝不是老师做“操手族”和“逍遥派”。风筝漫天飞舞,那根线始终在老师的心中。考量主导地位的发挥必须符合“三有为”和“三无为”的原则,即,学生易错易混易漏处老师必须有为,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处老师必须有为,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老师必须有为。课堂学习的每时每刻,教师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超前学习情况,凡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坚决不为;及时反馈,敏锐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或同伴互助可以掌握的坚决不为;知己知彼,实事求是,凡是老师讲了之后学生仍旧不懂不会的坚决不为。一言蔽之,“有为无为求发展。”
比如,生态课堂为了追求课堂上学生的真正发展,就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给予时间和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充分暴露出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苦恼,巧妙组织孩子们向问题和障碍这一座座山峰发起思维上的冲锋,并不断激活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攻克学习堡垒,享受学习乐趣。让他们不仅有学生者的满载而归,又有助人学习的老师般的成就感。于是,总结出了课堂学习的基本流程为:课前反馈——课堂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训练强化——矫正提高。这样的基本流程又被称为“六个基本板块”,这样的课堂结构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求发展”的精神。常常是反馈在先,准确侦察学情,老师巧妙地提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接着是合作学习,接着是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展示,然后是训练强化,让知识转化成能力;再进一步拓展和运用,使知识和能力有实践的舞台和创新的用武之地;甚至要在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反馈,发现新问题,过渡到课后或下一节课的继续学习和探究。
再比如,生态课堂实践者认为,没有学生课堂的最佳状态,也就没有学生课堂发展的最佳效益。因而培育并营造学生的最佳课堂学习状态就成了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教案内容和播放完整个课件,而重在做好如下十件事:①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情感和认知的目标;②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服务学生的学习方法;③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④不断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⑤及时反馈,多渠道反馈,建构与学生、学习小组之间沟通的桥梁;⑥认真倾听,绝不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和个性化的见解;⑦适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⑧在需要的时候展示自己学习的历程和学习经验;⑨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⑩始终注重引导学生创设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氛围。只有坚持做好以上十件事,才会呈现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诸如,自由参与探究和创造,跳起来摘苹果,像考试一样学习等等。可以这样说,如此身心俱佳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不断出现,我们想让课堂不是发展的课堂,想让学生不是发展的学生,恐怕也不容易。为了便于流传,一线老师们把这样的课堂追求概括为“课堂做好十件事,最佳状态求发展”。
心得体会
“建构生成的课堂生态时空,建设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和空间,以利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可见,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将会变得更和谐,更具人文性,更加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的挑战性。
生态课堂,能够激发情感,唤起学习动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首先是充满情感的课堂。在新课和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而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情感因素的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也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的知识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性问题到理论性原则,从具体的研发知识到抽象的理性知识 进行深入学习,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成长着的生命问题。 中国的先哲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者就包含着初中和生命体验在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取舍,补充,完善,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就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成果进行联想,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学习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正确的能力,态度,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