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当然地应该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就小学阶段而言,“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课堂上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细致会很高。
所以,我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选出四个角色:主持人、发言人、时间控制员、噪音控制员,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这四个不同的角色。每次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的“发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这位“发言人”来说,他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得好些,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另外,因小组的不断变动,“发言人”也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发言人”,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这样明确地分工,使学生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