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性
——生态课堂之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有话语权的生命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并不是狭义的语言的交流,而是一种新的课堂范式,是作为语文课堂生态系统的生态因素——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并作为对话的直接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
首先,师生与文本是互动的。在传统的课堂中,语文教师没有重视文本的人文性,忽视文本的生命性,只是教教材,向学生讲授教材中的知识。同时,教师对文本解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教学参考书,缺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时存在片面化、狭隘化、表面化等现象。
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一方面,教师与文本的互动是教师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以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创造性解读,然后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贴近作者,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和获得体验,自己与文本内涵以及隐含在文本之后的作者展开交流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文本始终作为情境的载体,以丰富的内涵与读者进行交流,同时,师生又以对话的方式对文本提出批评、质疑、肯定,并加以拓展延伸,使学生与文本加以融合。
其次,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教与学是语文课堂活动的中心,传统的观点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传授学生知识,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只有教师在讲,而学生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只是作为陪衬在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展,对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情感体验得不到交流。
教师与学生是语文生态课堂中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互依互存,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互动促进。在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生命主体之间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作用,共同成长。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内容富有人文性,需要教师通过卓越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文本。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形式除了教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更要以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声情并茂的朗读、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形式是通过对话交流能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与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合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