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蔡红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3.3 |
学习内容 |
“让学”—— 生态语文课堂的本质追寻 |
片段摘记 |
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求知。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过程,是奇妙的,有趣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破了学习者内心的需求。生态语文课堂中语文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发现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学生是这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直面文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解词析句,在批文入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在反思感悟中顿悟升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倘佯在活泼清纯的语言溪流中,尽情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容、表达的形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精神世界,从而有所感染,有所感悟;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语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多元理解,并在这种不同观点的交流中,互相倾听、吸收、交融,达到视界的融合,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 | ||
阅读感悟 |
让学,意味着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时课堂上因为让学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就像陆晓芳老师在上《槐乡五月》一课时,让孩子们也用“有的槐花 ,如 。”的句式来说说,结果有一个孩子就说:有的槐花倒挂在树上,就像风铃一样在飘荡。再用“嗡嗡嗡,小蜜蜂赶来了……”这样的句式说说,一个孩子说:“沙沙沙,小雨点赶来了,把槐花当滑滑梯”,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一般孩子总是想象的动物,可这个孩子却想到了小雨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给了孩子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满足于一两位学生交流。 不要因为孩子会说错而责怪他,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语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语权,这是生态课堂应当倡导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