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姓名 |
吴晓亚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3.6 |
学习内容 |
《“生态课堂”七解》 |
片段摘记 |
当同学们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渐渐走近大诗人杜甫之时,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对秋风破屋,不同的人会咏出什么不同的“歌”呢? 同学们分小组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然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分小组进行交流,虽然有些说法多少有些道理,但依旧是缺少可信的凭借。同学们很想有一个比较好的探究思路,但一时也找不着北。 此时此刻,语文老师看着每一个同学,语气非常平缓、沉郁地说道: “请允许老师和你们一样,作为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诗歌作品,做一次对话交流。这个话题很大,入手的角度很多,解答也会各有所异,老师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 “面对秋风破屋,芸芸众生,也就是平常人,凡人,首先想到的是‘何时眼前有一屋,遮风挡雨好住宿。’平常人,就是过普通人的日子啊!也不会写出什么动人的诗行! “面对秋风破屋,那些贤德之人,肯定会想到‘抗风暴救灾民’,抢修房屋,安置百姓,他们会像白居易一样,能咏唱出‘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士’的诗篇。 “面对秋风破屋,那些圣哲之人,会由自然到人生,由眼前到历史,由自已到别人,他们会像杜甫一样歌唱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富不接济贫民,穷则祸及社会,这是小人所作;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是凡人所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贤人之举;穷困失意却能兼济天下,推已及人,舍已为人,忧国忧民,非圣人难为也! “世人称颂杜甫为‘诗圣’,不仅是肯定其诗歌创作的艺术高度,更是对其诗歌创作的人生境界的高度称颂啊! “沈德潜说得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第一等襟抱者,杜甫也。‘穷年忧黎元,太息肠内热’至今在耳! “‘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难怪郭沫若先生要在成都杜甫草堂上挥笔写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样振聋发聩的赞美!” 老师一边交流,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小人”、“凡人”、“贤人”和“圣人”的字样,并且写下了相关的古诗文。 | ||
阅读感悟 |
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一个学习的参与者的角色,在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后,依然感到解决问题比较棘手之时,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读诗感受,不仅没有人批评老师此刻的“一言堂”,反而认为讲得恰到好处。层层深入地赏析和广博的学识修养,使得这一刻的心灵对话收到了强烈的共鸣效果。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言之成理,发人深思。老师赏析诗歌时的比较法的运用,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有得“渔”之喜。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多么自然而绿色的课堂啊,这是多么寻常而务实的诗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