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姓名 |
徐小琴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3.6 |
学习内容 |
《我的生态阅读课》 |
片段摘记 |
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中对生命的认识到底是怎样的?杏林子十二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伤,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写作时要弯着背、弓着腰,比常人辛苦百倍。生命是什么?这是饱受疾病折磨的杏林子苦苦思索的问题。当她的指间捏着那只极力鼓动双翅意欲逃脱的飞蛾时,当她看到墙角砖缝间破土而出的一棵香瓜苗时,她被这弱小的生命震撼了:生命原来就是要像这只飞蛾一样,像这棵瓜苗一样,即使是深陷绝境,也不放弃一线生机;当她聆听到自己有力的心跳时,她突然明白了:虽然她的身体严重残疾,痛苦不堪,但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有力的心跳,这心跳在告诉她,只要生命不止,奋斗就不能停息,只有好好利用生命,才对得起这有力的心跳。找准了这个着力点,才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文章由对生命的思考切入,接着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引发了作者的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最后深化主题,写她感悟到人活着,就要积极对待生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建立在这样的解读基础上的对话,才是平等和谐的对话。
| ||
阅读感悟 |
实际上,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读者和作者时空上的遥远距离,二是因为文本毕竟是创作者个人的精神产品,所以,不管读者如何精读他的作品,都难以获得与他同等的话语权。要使双方的交流对话能够处于平等地位,读者就必须要尽量多地掌握文章背景资料,尽量多地了解创作者的经历、思想、创作风格,以创作者和创作背景作为参照物,升华对创作者形象的认识,深入解读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