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学习心得
绿色生态课堂,不再是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它应呈现生命态,具有开放性、非预设性和创生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
1、教学节奏的动态生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以有人把节奏当作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若一堂课能像一段美妙的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跌宕成伏,则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身受感染。所以,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定要把握内容节奏的详略缓急,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思维节奏的强弱交替,情感节奏的人文相宜。比如,简单有趣的内容快节奏,枯燥、抽象的东西慢节奏,注意在课堂上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解决疑点,需要详讲的地方重锤敲打,精雕细琢,只需略讲的方就一笔带过,而且对所提出的问题要留出足够时间思考、讨论、交流。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古人在谈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言外之意,是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理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内容上不那么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甄别和整合,在意的是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相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也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尤其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辨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立言评点的自由。
3、教学语言的动态生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作为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亦庄亦谐。所谓庄,即用词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所谓谐,即用语生动、有趣、幽默。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脍炙人口,它溶各种美于一炉,可谓多彩斑斓,美不胜收,若老师的教学语言平淡、生硬、枯燥甚至有失严谨、准确和科学,则势必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4、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 既然课堂中的每个“我”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是非预设的,是动态变化的,它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组织教学,在当时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沟、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行为的灵魂,要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到实处,切实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绝非易事。若我们的老师怕出漏子,怕无法控制,怕浪费时间,怕打破预设的进程……老是瞻前顾后,是没有创新和突破的。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