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堂课,两种教学推进,两种风格。但是都关照到了课文中的四次感叹,金老师在课始以作者感叹为抓手,引导学生质疑: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说是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为什么前面还要加个好一个黄土高原?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它们正是教学的重点,于是金老师便引导学生先后欣赏“鼓之舞蹈、鼓之响声、鼓之土地、鼓之后生。”尤其在感受后生力量时,金老师扣住关键词“搏击”,通过读文思考、观看视频、补充资料,使学生明白这群后生在与命运、疾病、困苦、困难作搏击,而且连用三个搏击显示了后生们坚定的意志,继而感受这腰鼓就是黄土高原的精华和灵魂。最后,金老师又以“这 的舞蹈,是他们 ;这 的鼓声,是他们 ,这 的搏击,是他们 ” 的练笔回归文本,回归整体。整堂课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葛老师则以“这安塞腰鼓好在哪儿?”为切入口,注重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补充等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情四射,在体会“搏击”一词时,葛老师通过让学生换近义词“敲击”,交流搜集的资料和老师补充相关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后生们的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当然,当老师介绍了黄土高原的有关情况后,出示的一组图关键是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而不必细说每一幅插图了。
两位老师,虽然性别不同,但都充满激情,演绎了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特别应当提出的这本是六年级上学期的课文,现在由五年级学生来上,效果居然不错,可见两位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素养,我们是在应当好好学习。但是,有几个困惑我想和更多的老师探讨一下:首先,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那么两堂课,基本上主要就是老师领着往下走,葛老师虽然让孩子们自读思考“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却没有让学生交流。当然,仔细读文章,也不适合打乱作者表达顺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让学生先学,然后进行教学?其次,葛老师关注到了文章表达的方法,那么,在课尾让学生写话时,是不是可以运用一两种方法练一练呢?金老师的课堂结尾,如果时间再充裕些,相信学生能写得更精彩。再者,诚如张新东校长所言,两位老师注重了引领,但是点拨还可以做得更好,当学生的表达不够准确时,教师应当及时纠正指导,如“搏击精神、搏击力量、搏击激情”一说值得推敲,“搏击”的意思是奋力斗争和还击,结合本课似乎应当是“搏击命运、搏击疾病、搏击荒凉的黄土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他们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我们才能打造真正的生态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