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本文通过: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二、巧用课件,演示情境;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 情境 乐学
【正文】: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可见,情感是人们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积极力量,情境教学正是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情。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运用精湛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理,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浓,回味无穷。联系生活,展示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巧用课件,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多媒体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如《生命的壮歌》中有这样一句话: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如果光讲学生难以领略这句话所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多媒体课件便以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壮观场景。我打开课件,出示一幅一只年轻羚羊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当年轻羚羊在空中下坠时,身子刚好落在老羚羊的背上,然后猛蹬一下,进行了第二次跳跃,终于跳到了对面的悬崖上,获得了生命,而老羚羊却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了山涧的情景。学生亲眼目睹了老羚羊和小羚羊一前一后跳跃的壮烈场面,无不为老羚羊的举动所惊呆,所感动,自然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真正感悟到了动物之间的伟大母爱。
三、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的关系。作者写作时总是有“境”的,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少不了“ 境”,那“ 境”就是“画”。 李吉林 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谈到:“诗的语言的咀嚼是诗歌教学中的着力处。”然而咀嚼诗句又不是孤立进行的,诗的语言要与体会诗的意境糅合在一起进行。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人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根据诗的大意,用简笔画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稀疏的篱笆,茂密的森林,奔跑欢乐的儿童,一片金黄的菜花及飞来飞去的黄蝶,把学生带入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里。情景交融,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追逐黄蝶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尽情地嬉戏和玩耍。此时,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趣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受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四、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通,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动感情,所以音乐也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最佳手段之一。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合的乐曲来渲染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清新纯朴的课文,描述了江南小镇的恬静、热闹、紧张之特色。课中,我可播放一段由舒缓、轻松、幽雅到快速、紧张、激昂的钢琴曲,学生陶醉在其中,真正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不同之处,为理解课文内容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如教《长江之歌》,上课伊始,教师可先播放一曲《长江之歌》,伴随激昂的旋律,一条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长江,好像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为学生入境埋下伏笔。因此,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极易进入情境,学起课文来自然情绪高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语言,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语文教学是一种在情景背景下的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的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象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好象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越感到亲切,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篇独幕剧,课文情节生动,语言符合生活实际,学生比较喜欢。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去表演,达到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学生自导自演,分配好角色,各自打扮了一下,进行实地表演。特定的情境形成了特定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快速投入话题。扮演管家的提着两条活鲤鱼满脸堆笑地来到公仪休面前,把鱼递过去,装出一副讨好的样子,公仪休连忙作出一副怕闻鱼腥味的样子……通过表演,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一个狡猾,一个机智;一个心怀叵测,一个针锋相对;一个别有用心,一个清正廉洁。学生在表演中抓住不同角色的特点,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生动地表演着,在快乐学习中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公仪休的高大形象将永远留在学生的心目中。
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巧用课件,借助图画、播放音乐、扮演角色等形式,乐化教材,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学在乐中,乐在学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