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五年的时间有多长?你们现在是五年级,五年后你们高一就读完了。再算一下,一年是365天,5年是1825天;一天24小时,5年是43800个小时;一堂课40分钟,五年整整2628000分钟,相当于65700节课,若按一年在校上课200节计算,整整要在学校上课328年啊!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一心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怎样?
生:度日如年。
师:好!他用了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谁还会说?
生:倍受煎熬.
生:望眼欲穿。
生:寝食不安。
师:所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
生: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师: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说——读!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又坚决地说——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
生: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师:钱学森回国后,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一个月之后,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就是这个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奋力拼搏, 1960年9月10日 ,在中国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P—2导弹,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试验史上的第一页。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 1991年10月16日 ,在钱老即将年满80岁的前夕,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999年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钱学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关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太多太多,同学们课外可以读《中华名人传记》,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只要点击“钱学森”三个字,网上就有260万个页面。
[片段反思]:
不管什么方法,关键在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多年来,我们的课堂里很少再听到老师的引读了。而教者此处却“剑走偏锋”,激情引读,创造了本节课的又一个高潮!成功的原因有三:1承前面高潮,学生激情有余,这是前提;2再次以具体数字形象渲染,让学生感受等待之苦,归心之切,给学生的情感之火再添“干柴”;3妙用想象,及时换位,再次引生走进钱学森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所以这一引读水到渠成,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铿锵有力,欲罢不行,竟收无法预约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