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鉴赏诗歌、传承文化
——听评我校诗歌教学研讨活动
3月23日 ,为了更好地研讨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教学,我校的沈艳华和高小云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石灰吟》和《七律 长征》两首诗,在逐步指导学生理解、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品味了中国诗文之美,并通过一定容量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为我们探讨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鉴赏诗歌、传承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生态课堂的模式迈进了一大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感知诗意依托朗读。无论是古诗的停顿与节奏的把握,还是现代诗字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响亮,老师都能依托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以练习,从而帮助学生整体性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读中产生意象,让形象产生感染力。
2、突破疑难巧妙点拨。理解重点词与重点句是理解诗句的关键。教学中,两位老师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用自己的话串出诗句的大意,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文进一步的理解。
3、找对诗眼探访诗人。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寻找诗眼,对巩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探明诗人写作思路,感悟诗人的情感大有裨益。在这两首诗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处理上却做得不太一样。相对而言,沈艳华老师执教的《石灰吟》处理得比较好,能通过反复的吟诵加以强调,而高小云老师执教的《七律 长征》却不尽如人意,虽然也抓了这个点,但在后面的讲述中却未能得到强调与突出,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5、拓展延伸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我觉得这次执教的两位老师都注重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安排了多一点教学容量,使恰当的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走近诗人,真正做到了有效拓展、抛砖引玉。
总而言之,本次的诗歌教学研讨活动是成功的,它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诗歌,更多地感受了诗歌魅力,也使我们教师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学的真谛。感谢 沈艳华 老师,感 谢高小云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