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学写求实效,分清课时生为主
——评羌晓峰老师执教的《第一朵杏花》
今天抽空走进了羌晓峰老师的课堂,随堂听了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第一朵杏花》,现将我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课文写的其实不是第一朵杏花,而是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竺可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第一朵杏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一次和第二次看杏花分别在什么时间呢?(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读了读)第一年是什么季节?杏花开放了吗?第二年又是什么季节呢?春天的表现在哪?(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表示春天的词语是什么?哪个字重复运用了?用了几次?(指导认识排比句)把这几个词语读一读。(学生齐读“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听着听着,我总觉有些疑惑:认识杏花的两次开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这个环节的教学难道不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吗?理解排比句,齐读那四个词语能达到目的吗?是不是该读读那个完整的句子呢?还有,上课伊始的那句话听着怎么这么不舒服,课文是通过写第一朵杏花来突出竺可桢这个人物的,为什么非要说不是写第一朵杏花的?
第二个环节是朗读感悟学习人物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羌老师处理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他是通过指导学生找找竺可桢爷爷的表现,来引领他们认识竺可桢的品质,让学生明白写人文章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表现来凸显人物品质。他的这个教学目的是清晰正确的,能将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了起来,从而体现“随文学写求实效”。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地方是要好好注意的。比如说,在没有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竺可桢让那个孩子明年留心点。这时的羌老师是这么说的:“竺可桢爷爷提出了什么要求?这个要求要持续一年,你们会记得吗?竺爷爷可能有忘记了,可有一个人……”听着听着,我就觉得不对劲,教师怎么可以信口开河呢?做事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竺爷爷怎么可能忘了这件事呢?再比如,在教学第二年杏花开放竺可桢和孩子的那段对话时,羌老师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关注每段话是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说的,这个设计是好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就出现了问题,老师给予学生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别说思考了就是读完都来不及,这样就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其实,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要学生真正通过朗读去感悟,而老师只需要在一旁稍加点拨,万万不可过多干预,更不可操之过急。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总结学习优秀人物。由于前面的教学拉拉扯扯,这部分的教学就草草了之了,很是遗憾。其实,教者还可以充分运用学生手头的资料——拓展阅读、补充习题上的短文,还有名师点拨等,让学生对竺可桢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一句话,语文课堂要在设计清晰环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千万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