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天火之谜》
狄丽琴
上个星期五,我听了一节羌建军老师的语文课——《天火之谜》,让我感触颇深。
这篇课文不仅充满了科普知识,而且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处处表现出对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因此,在羌老师的课堂中时时透露着饱满的激情,这种激情的倾注既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之中,也凸显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练习之中。
1、在动手中体验学习。羌老师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筝,并上台展示,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共同解决。
2、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富兰克林的人物形象和他那颗坚定不移的决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悟富兰克林当时的处境,并能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成长。
4、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做实验也是充满危险的,让学生再一次感悟富兰克林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5、最后,羌老师搜集了一些有关富兰克林的的评价性语言,并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我觉得以下几点需要商榷:
1、前面画风筝的时间控制一点,后面人们的讥讽还可以多化一些时间,时间上的分配还可适当调整一下。
2、对于学生的展示可以多关注一下班中的个别同学,让学生都能积极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