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袁老师的《识字3》,有几点值得我学习。
1、情境导入。一开始,活泼的音乐,配套的情境图,教师辅之以愉悦的表情,简洁明快而富有感召力的话语,一下就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这样,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2、指导朗读。首先,分行指导朗读、感悟。这一环节,基本上按照“教师稍作提示——指名朗读——师生评读”这一步骤进行。教师的角色意识非常到位,始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袁老师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配以情境图、录像,用带有激励性的、积极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形,直至读出情。其次,“串”变成“篇”的朗读。让学生自读,再读给最要好的小伙伴听听而后再互相评评。学生在朗读、倾听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画面,而是连续的电影。这样,学生脑中的知识是模块的积累,在今后的运用中,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可以调动的网络,能够激活、选择、匹配、重组。
3、指导书写。从学生读帖——教师范写——学生临写,实实在在。在此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姿势不对不动笔”的习惯。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就“读”和“写”二字,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认认真真地写。这样,简化了头绪,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轻装上阵。
4、教学生字与培养语感相结合。培养语感,似乎是阅读课所特有的任务,与“识字”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往往忽视了识字教学中的朗读,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方面,以读求悟,边读边想。袁老师一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即“过电影”。这样,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词语的留白处发挥想像,扩展情境,使课文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因此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凭借课文语言自由想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一定层次:一读词语,联想对应事物;二读词串,想像特写画面;三读韵文,想像完整场景。在一遍遍朗读中,在一次次联想、想像的过程中,学生由见到单个独立事物,到进入立体的、鲜活的、动态的情境,既获得了审美体验又得到了语感的培养。另一方面,以读见悟,读出感受。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中,再加上自己具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学生读书就具备了一定的情感氛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以及获得的审美体验。学生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公园形象、表达赞颂之情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的过程。在朗读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同样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