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夏小老师上课,感非程序化魅力
10月15日 ,我参加了武进区教育局组织的第十届小学校长提高班培训,在夏溪小学听了一节课,观摩了一个学术沙龙。由于是非程序化的安排,难得听数学课的我有幸听了一节四年级关于“条形统计图”的课,还是挺有收获的。
在这节课上,老师的教学环节比较清晰,从开始的“谈话导入”到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制作统计图”,然后是“比较异同巩固练习”,教者能充分依靠书本用好书本、依靠学生自主研讨、关注个体有序指导。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让人耳目一新,使我对这个“非程序化解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非程序化教学就是让孩子在经历、展示、交流、评价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还真是非常重要啊!当然,更让我感动的是,老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制图的同时,能非常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的巡视,从而更好地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典型问题,然后一一予以展示、讲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条形统计图的一般制作方法,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而在选取事例制作图表时,老师能选择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例进行,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给予一定的思想教育。当然,如果徐老师能更明确小组分工合作的任务,在讲述时用语能更严谨更专业性一些,能更科学合理地选择提供练习的材料,本节课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总之,这样的非程序教学我虽是第一次看到,但却感觉很亲切,而这和我们的生态课堂教学不正有异曲同工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