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评课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1、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高老师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高老师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在“画”的部分,主要是通过短片辅助理解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都查找了资料,学生对于化石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看过短片后自己说一说化石的概念。最后由老师总结概念并进行相应的讲解辅助理解。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高老师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在教的过程中,老师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