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 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施 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生态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 和施 老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 施 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悟课题,从字面上去理解这行诗,接着引导学生再悟课题,感受文意。她以课题为线索,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首先抓“佳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关键词语,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抓“思亲”,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探究他“思亲”的原因,明白他是触景伤情,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感受王维是如何“思亲”的,抓住“思绪万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通过“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感悟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又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施 老师还能有意识地巧妙地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形象,她常常在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蕴藏着一个老师的教育智慧,因为她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空间,可以让原本凝炼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形象,体现了“生态课堂教学”的“建构性”。“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了,而“佳节”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 施 老师能关注这一点,拓展诗句的内涵,并创设了多种情境,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