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来上
——听李新大老师执教《做酸奶》有感
前几日走进李新大老师的科学课堂,聆听了他执教的《做酸奶》一课,感触比较深刻,对科学老师的那种崇拜感油然而生。那些深奥的科学术语,那些广博的科学知识,让人听得是兴趣盎然,但也有部分学生是云里雾里。纵观整节科学课,李老师能以“制作酸奶”为引子,在检查学生尝试制作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并拓展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细菌,同时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另外,还布置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整节课内容比较多,指导也还是比较主动的,但细细听来,总有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究其原因可能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是很自然连贯,教学流程的随意性似乎有些大,而对于课堂学生纪律的维持也不是很到位。
走出李老师的科学课堂,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来上这节科学课,我会怎么安排呢?下面就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也来过一把“科学瘾”吧!
首先,我会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蒙古族人制作马奶的过程,从而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自然导入“学做酸奶”这个话题。接着,我便会组织学生交流自制酸奶的情况,了解有几人做成功了,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同时对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加分。随后,我会就如何制作酸奶进行科学指导:为什么要滴酸奶?酸奶中的细菌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会失败?同时对制作注意点进行了强调。在此基础上,我觉得应该趁机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了,这样会有一气呵成之感,也会使学生对写科学小论文不再害怕。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安排了对细菌知识的拓展学习,并借助课件予以醒目的感知,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了科学手册。最后,我会加强对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教育,将科学知识与卫生习惯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
哈哈,我自我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或许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去上一节科学课还是挺有味道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