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评课
最近听了 王燕群 老师执教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 王 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在设计本课时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在读课题时要抓住“盲婆婆”,让学生体会想象盲婆婆生活的不便,设置悬念: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呢?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非常愉快,兴趣也是极其高涨的。 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让学生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崔老师紧紧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后让学生说像乐呵呵这样ABB式的词语?进行词语积累,有进一步拓展,说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ABB式的词语还有哪些呢,后再课件出示:笑眯眯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乐呵呵,让学生读一读,记住这些词语,内化为自己的。
在精读第二小节时,先让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小男孩为什么要把这只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呢?接着问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不上学的时候,小男孩又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多好的孩子,想的多么的周到,从孩子的深情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文本紧紧的融合到了一起,关心老人,帮助残疾人,真诚的童心,真情的话语,真诚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二、 图画展现,激发想象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王老师在精读第三节时,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后让学生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后交流:美丽的田野充满生机,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童年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进一步的走入文本,去感受课文的意境。
三、以读为本,勤读精讲,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王 老师能更合理的安排好读和讲两方面的关系,学生读得动听,讲得动情。
四、教师魅力 光芒四射
整堂课上,王老师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听课老师,王老师不愧是郑小“名师”,充分展示出了名师的风采。我深深地感受到王老师那可贵的童心,怪不得她的学生都这么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