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了 蔡 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受益颇多。整堂课闪现出许多优点和智慧的火花。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定位准确,符合有效上课的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整堂课, 蔡 老师无时无刻不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本节课按照“徐悲鸿立了什么志→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愿→他是怎么奋发努力的→他达成他的志向了吗”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流畅自然。
二、教学中多处闪现教师的教育智慧
“励志”一词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题眼”,蕴含着徐悲鸿炽热的爱国情怀、刻苦学艺的精神,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敏锐地抓住该词,并以此作为领会课文的切入点。首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认清了字的结构,强化了字形记忆。接着,让学生辨别“励志”与“立志”的异同。由于此时学生尚未接触课文,故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教师没有硬性灌输,而是把错误当作教学资源来开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
三、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体悟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