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是自然习得的语言
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再过多赘述。当前国内的英语教育备受诟病,千千万万的学童仍然在重复着上一辈低效的学习方法,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这些学童10几年甚至20几年后,仍然还会在怎么样能把英语学好这个论题上不断的思考。这里我列举一个女儿上三年级学校英语课的一个案例,时间2012年4月份,地点江浙某省会城市重点小学课堂。老师在黑板上投出“This is a pencil for you。”后,开始给孩子们解释,this是“这”的意思,is是“是”的意思,a是“一个”的意思,pencil是“铅笔”的意思,for是“给”的意思,you是“你”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成“这支铅笔是给你的。”大家跟我一起读。。。。我无意于对老师进行评判,但我们要深刻思考,这样的英语学习方式和三、四十年前有什么不同?完全是一样的道路一样的方法嘛。那么学习的结果呢?走上一辈英语人的老路是必须的。不用时间来证明,我现在就可以断言,如果只是用学校的方法学习英语,那绝大多数人的英语还是会惨不忍睹。除非个别有极强的毅力和极充分的时间的人,把朗文词典的单词整本的背下来,把新概念英语的课文每一篇都能倒背如流,我们不否认,他们的英语学习也是成功的。但这样的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样的超常规的辛苦的付出道路是充满荆棘的,是伤痕累累的。
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让我们回忆一下,当孩子生出来后,家长们会不断的跟他说话,孩子会有2年甚至3年的语言沉默期,这个时间段他只能听懂,但不会说。随着听的输入量越来越大,孩子会突然冒话,从简单的短语到成句成段的对话。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习得过程,听和说,都不成问题了。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开始要求孩子读,读故事、读绘本,很多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读出一段小故事了。上小学了,家长开始要求孩子写。整个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是学习写的过程,从写单个的字、短语、句子到写成篇的文章,都是对写的一个训练。从这个回忆梳理我们发现,对于母语的学习,孩子们是经历了听-说-读-写的四个阶段,循序渐进,这就是语言的习得过程。只有遵循这种自然规律的习得方式,才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语言反射区,相当于大脑中建立了语言仓库,对于输入或者输出的内容,大脑能够在这个仓库中自动寻找正确的链路从而自然地条件反射一样给出反馈。
英语还要通过句子来学习。还是回忆小孩子的母语习得过程,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用成句语言来交流,没有人会先交给孩子几千个语文的单词后再开始成句的对话。孩子最初学到的是就是句子,通过句子的不断重复才知道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个观点李阳英语就有详细的阐述,在此一样不再赘述。孩子的大脑语言仓库通过日积月累的句子的存储以及和相应情景的对应,慢慢的就能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从而重新归类存放。在对大脑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时,大脑会和仓库中的语言句块进行对应和替换分解。如果仅仅对大脑仓库进行逐个大量的单词输入,那仓库里的语言块仍然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输出时,大脑无法快速的进行对应替换,也就是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窘境。不仅如此,随着单词量的越来越大,大脑的仓库越堆越多,这种无序的状态会导致仓库爆棚,英语的持续学习能力就会严重受到瓶颈。
现今国内的英语学校教育直接以写为起点,这是采用了母语的教学方式,不考虑孩子在上学前是否进行过英语的听说的大量输入和输出,是否在大脑里已经初步建立了语言仓库模型。可想而知,并且千千万万的血淋淋的案例证明,在仓库模型都没有建立的前提下直接进行写的训练,效果非常差,而且会越学越吃力。语言是立体的,需要建立单词或者句子的语音、拼写、语义的关联,也就是听说读写的全方位的掌握。所幸的是,现在有新的学习观点在对现有的教育方法进行着挑战,可谓是百家争鸣,这些方法和理论其实都遵循这一个基本点:遵循听说读写的自然规律从而习得英语这门语言。
当前各类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实质都是中小学课堂的延伸,目的仅在记单词、背常用问候语、背课文、讲语法、做考题等等。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吸引孩子参加,披上了各种漂亮的外衣,如儿歌的学习、实景式的教学、游戏的开展,这些美看上去新鲜靓丽,但摆脱不了他的本质,其目的仍然是背单词、背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最能够短期见效的,也是家长们最希望看到的。通过一堂生动的游戏课、儿歌课,孩子们学会了apple、pear、wolf、dog这些单词,家长们心满意足,这堂课的钱没有白交。好,下次课继续参加,又学会了几个单词。一堂有趣的实景式教学,孩子们学会了见到陌生人打招呼的简单对话,家长们欢欣鼓舞,都可以和外国人对话交流了,好,下次课再来,又学会了打电话情景下的对话。一年下来,孩子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总结一下,几百个单词和几十个情景的特定对话。问题是,敢问这几百个单词孩子们记住了几个?每堂课学习不同的单词,那几周以前的单词如果再也不重复,还能有几个留在记忆里?几十个情景对话,都是特定的语句,问题是,和外国人交流时难道人家也是按套路回答吗?另外,生活中的情景太多太多了,我们要学多少个情景特定对话才能应付?
语言是个自然习得的过程,不能违背听说读写的自然规律,也不能脱离情景、脱离生活孤立的学习单词和对话。那么我们该如何更能够自然地,高效的学习这门语言呢?有没有一个简便的快捷的方法一学就会呢?可以肯定的说,没有。语言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做到真正的运用这门语言。对于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采用不同的细节性的方法。
幼儿阶段(3-5岁)是语言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效的英语输入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在对大脑中英语语言仓库进行框架搭建。通过类似母语的输入方式,先启动听说读写的听的过程。当然对于幼儿阶段是否应该开始学英语,当今社会上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对派的主要观点是担心过早的英语输入会对孩子母语习得产生障碍。我们不去盲目批判这个观点,但我们要思考,如果方法得当,那是否就不会产生如此的困扰?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很多个成功的案例也在佐证着。那么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怎么去做的呢?经过分析,实际上第二语言英语的输入量和母语的输入量相比是非常非常微弱的。我们想象一下,孩子每天生活的环境无不到处充斥着母语,听到看到的到处是母语的语音和文字,母语是绝对强势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给母语造成困扰。研究表明,与学习单语言的儿童相比,学习双语言的儿童较早的发展了一种分析语言本身结构的能力,他们能较早的意识到言语表征和语言是分离的,他们在学习语言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语义上而不仅仅在其形式上,儿童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及其联系进行思维。语言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思维的发展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是同一形象的两种语言序列发生联系,加速了儿童对语言和语文的分离,对儿童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其促进作用。实验表明,学习双语的儿童,往往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等方面优于单语言学习的儿童。
少儿阶段(6-12岁)已经渡过了语言敏感期,进入了语言稳定期。如果没有把握住语言敏感期进行大量英语输入,但随着孩子的心智成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对第二语言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如果采用正确的遵循听说读写自然规律的方法来习得英语,那么进步是非常迅速的,往往坚持1、2年后,很多家长就会体会到震撼的效果。这里用震撼一词并不夸张,后文会进行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