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立足学生立场
承璇
5B U4 An English friend Part A,本课主要讲述了高山和王兵谈论英国朋友Tom的故事并且是在处理完B、C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导入部分,是围绕高山这一主人公引出话题。我设计了三种案例。
案例一:
出示高山人像,以及Name Card:
Name:
Live in:
Subjects:
Hobbies:
…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了解高山的基本情况,同时教授新单词e-mail, busy, town, surf, Internet, well等新单词。
这是我以前的思考,我备课时既然决然的放弃了这种方式。课堂上见得最多的就是老师问学生答。教师往往只重视如何提问,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而且对话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设计缺乏新意,学生对name card 这一形式已经非常熟悉,越是熟悉,就越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就越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而且,对于高山的情况,学生也不一定有兴趣想知道,或许更多的是“被”知道。
案例二:
出示高山人像。
T: 高山 is our 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im?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him. If the question is right. I will answer you.
Talk about the name card of Gao Shan, learn the new words.
为改变上述案例一的方式,我备课时采取案例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针对高山的名片,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我来告诉你答案,凸显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我考虑到,我的学生平时上课很乖,不懂提问,只会回答简单的问题,不够灵活,估计这样上的话,无疑是给我自己挖了个大坑,我自己跳进去了很难出来,他们却浑然不知所措。
案例三:
T: You all know Gao Shan. 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try to say sth about him.
1.出现“ 11”
S1:Gao Shan is 11.
2.出现图片“pizza”
S2:He likes eating pizza.
3.出现一张南京地图
S3:He lives in a small town near Nanjing .
Teach: town, a small town near Nanjing , lives in.
4.出现“脚丫”
S4: He goes to school on foot.
5.出现“电脑 ”
S5:He usually surfs the Internet on Sundays.
Teach: surfs the Internet
6.出现“打乒乓”
S6:He likes playing table tennis.
S7: He often plays table tennis.
T: He plays table tennis well.
Teach:well
…
这是我在制作课件时想起的方式,也是我上课下来比较满意的方式。我尝试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猜测讲述关于高山的事,在这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我发现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大家积极投入思考,争先恐后的猜测,甚至不在乎自己的发言有没有错误,已经达到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来思维的学习方式。
同一片断,三种不同的设计,折射出教学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立足学生立场,以学情为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针对其特征,设计出相应的适合学生更积极主动学习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