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应试教育把学生禁锢在校园狭小的天地间,使学生身陷于书山题海的樊笼中,拘泥于整齐划一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情于工艺化的程序,满堂生硬的灌输,驯技强化般的鞭打。这种教育的实质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潜能,漠视了师生的个性发展。它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忽视了生命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导致最严重的后果便是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教师成了机器,学生成了产品。在此过程中,教师生命的价值也不同程度地被压制、被遮蔽和被忽视了。这种异化了的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使师生的课堂生活变得单调、压抑、沉闷,缺乏应有的师生生命活力。
构建生态课堂须回归自然生长。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习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目前的教育必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眼下的课堂应成为教师生命的诗意栖居之地。简而言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体现着师生生命的真谛。
领悟生命真谛,关注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还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的。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