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生态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生态课堂呈现的就是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学生所喜爱的,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学生所向往的。
我眼中的生态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的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一、师生对话----快乐平等----享受心境的辉映
一般意义上,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交流,是一个纯粹的语言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话所蕴含的却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处在对话状态中的个体之间是平等的、沟通的、交往的、愉悦的,富于建构、生成的价值。因此,在生态课堂建设中,我们探求促成师生“对话”的策略,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
(一)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作 家秦文 君说:“学习应是带领人走向丰富、体面、明朗、幸福的,那是美丽灿烂的进程。”我们认为从幼小学到走出各级高等院校的栋梁人才,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度过自己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因此,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实现自身教育目标的主体,他们不单要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更要从情感、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因此,我们倡导学生学有所乐,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悦纳自己并悦纳其他同学或教师。学生以主人的态度投入音乐生活,既能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念和意见,也能善于倾听、学会审美,体现出其年龄阶段孩子的天性,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澄明、美好。
(二)师生在快乐中“对话”
以往的课堂交流仅仅是师生间单向交往模式,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要构建生态课堂,就必须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多向的真正对话。唯有如此,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才能形成一种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换,系统才会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的结构,和谐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音乐生态课堂应该洋溢着人文的光辉,教师应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是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用音乐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其次是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需要,课堂教学应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正面评价和积极引导,达到鼓舞士气,使其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最后是满足学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关怀、对人格的尊重可以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唯有如此,课堂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积极的学习。
如:我在上《动物说话》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做小动物的头饰,如小鸡、小鸭、小青蛙、小猫、小鸟等。还没有上课学生就已经戴上头饰兴致很高。课堂里很难安静下来。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彩色的挂图,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过来。并进行引导:一个农场里养了许多的小动物,看!有几只可爱的小鸡向我们走来,它们正向我们问候呢!听(出示声音)谁能学一学。并激发学生用不同节奏来模仿小鸡的叫声。在牧场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把你们能想到的动物用你们特有的动作表现给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表演?(他们又戴上了各自的头饰纷纷举手要求表演)有的表演有的表演小猫;有的表演小鸟;有的表演青蛙;……最后我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角色完整地将整首歌曲表演了一次。在学生们愉快的模仿声、笑声中,很快地就把歌曲、及一些简单的节奏学会了,并能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及其走路的样子。每一个学生的脸上的表情也是极富有童趣,可爱至极。
二、生活音乐---实践体验---谱写心情的乐章
(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都是主创人员,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得以更好地体现的,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主体便无法发挥,没有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或偏离了方向,教师的引导就是一种失败,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彼此是相互沟通的。因此,必须建立在一个和谐、相互、平等的关系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老师和你们比赛唱,看看谁唱得好”、“有没有敢 向 老师挑战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等等。
(二)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生态课堂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鼓励学生网上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等,使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四年级的民歌教学中,通过重组课堂教学后,学生在课外收集的大量的精彩的民歌,与同学、父母、朋友一起欣赏,有的还把这些民歌归类,分成山歌、小调。使知识得以升华,课外得以延伸。学生们也从不喜欢欣赏民歌变成了乐于欣赏了。
(三)处理好发展个体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音乐生态课堂鼓励个性发展,提倡因材施教,但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只不过发展的标准因人而异。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八种智力,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有的人在另一方面表现突出。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呼唤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