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生态教学环境,构建快乐音乐课堂(二)
“环境”是不可忽略的生态因素之一,同样,教育环境在教育生态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生态音乐课堂追求的是这样一种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自由地生长发展。因此生态音乐课堂的教学环境强调原始的、自发的、符合生命发展需求的状态,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人为的、刻意的人文创设。在课堂中我们首先追求自然和谐的环境,旨在构筑良好的生态因子,实施的关键策略是: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快乐。
只有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因此,我们还要重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音乐课堂如果充斥着批评挖苦之语,学生的情绪势必低落,只有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才能乐于接受其指导。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性格文静、温柔的老师,用母爱般的亲切关怀拉近师生的距离;性格活泼的老师可用平等的谈话与学生交朋友,师生双方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学会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愉悦的人际关系,使课堂充满了笑声与欢乐。
(2)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
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要做一个美的使者,离不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再辅之以饱含着情感的适当的表情和动作,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融于音乐,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3)自由对话的心理环境
拥有良好生态的音乐课堂中必定是各种能量流、信息流交汇碰撞,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间多维对话编织出庞大的信息场。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只关注灌输和讲解的惯例,教师要学会倾听,是学生敢于诉说。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此时的课堂,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老师是学生发展的朋友,能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组织教学,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在师生在双方积极互动中,努力形成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激发自主创新的推动力,师生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境界。
(4)自然贴切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建构是为学生的音乐体悟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品质服务的;教学情境的建构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情境的建构要真实有效。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才能获得绽放,才能唤起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
案例片段:在歌曲《小鸭子》教学中教师构建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教师扮演了鸭妈妈的角色,而学生们则是一群随妈妈出来看世界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始终沉浸在童话世界里。随着《小鸭子》的伴奏音乐,“小鸭子们”兴高采烈的哼着“嘎嘎嘎嘎嘎”的“小曲”随妈妈一路走来,熟悉歌曲旋律的这一环节被了无痕迹的解决了,同时也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学会了用节律为歌曲伴奏,真可谓巧妙!更让人叫好的是在教学“认识休止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采用了用红灯来比喻休止符,让小鸭子们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红灯停一停,随着歌曲音乐小鸭子们个个聚精会神的看着大屏幕,遇到“红灯“时自觉地停一停,并用双手举起两盏红灯,口中还配上“叮”的声音,煞有介事的样子,个个俨然都是小交警。
这是一节朴素的课,没有花哨的场景画面,没有琳琅满目的道具饰品,更没有歌曲接龙式的大拼凑,但孩子们始终“忘乎所以”的沉浸于小鸭子的角色中,在“遇到红灯停一停”的巧妙设计中休止符的学习变得如此有趣,孩子们在近乎游玩中不知不觉的便掌握了。教者力求在朴素之中寻找着深刻。透过这朴实无华的教学本身,我们发现:惟有在顺应孩子的天性,贴近他们的生活的情境中音乐课堂才能让孩子毫无负担充满乐趣的学习。音乐的魅力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情境、对话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