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失去了在自然常态下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忘记了自然的存在,忽视了教育还应具有生态价值:即可以通过教育帮助人经历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育目的不应只盯着人、社会,而应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体价值。而当我们用生态学思想来认识课堂教学生活,把教师、学生看作在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因子时,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路线,朝向更符合生态原理的方面来思考教育问题。我们认为,过分密集的枯竭性的智能开掘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过分夸大人的主体性也会走向反面,产生反主体性效应。因此,生态化的教育不仅要关心如何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教育不仅要使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自身也包括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生态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指是以生态学的思想来认识科学课堂活动,把教师、学生看作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相互作用的要素,参照生态学的原理,建构一个以“信息传递”为纽带的人性的、和谐的、科学的新体系——让课堂回归自然,让个体回归自然;营造健康、自由、个性、发展的生态空间;促使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交互程序。它使学生在科学课堂活动中充满个性的、自由的、真实的、创造性的参与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活动的各种滋味(成败得失);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健康的综合循环体系,它的运行不仅能调整整体的课堂活动,同时对学习个体存在的差异(每一个个体活动构成一个小循环)也能做积极、健康的引导和调整(系统内部循环);使活动的内容、方式更加的走近自然,从小增强绿色自然的理念;更多的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的发展(系统外部循环)。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的机会,也应该给予人可持续的、终生发展的机会。
生态观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以上几个步骤是一般的操作流程,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态观下的课堂教学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