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提高实效
一、优化情境,从已有的生活中寻根溯源
《我的好习惯》
师:下课铃声响,同学请小明去打球,他会怎么做呢?
生演示桌椅的整理
师:你回到家,想要预习,圈生词,标小节
请学生演示:抹平书 打开铅笔盒 拿出工具
师:要睡觉了,学习用品放进书包,会怎么放呢?
生边演示边解说。
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为创而创,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创。比如,在执教某篇游记类课文时,有人建议可以创设带着学生去秋游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我体验。但是我可能直接想到的就是这样的结尾如何收场,孩子的兴趣被虚假的情境所激发,又无声无息的被熄灭,对于这样的情境创设,有不如没有。但是《我的好习惯》中,老师教学抓的点很小,就从“爱护文具”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课堂上所有创设的情境,也是从孩子平时的生活经验出发,讲生活写真搬至课堂教学,即让孩子重温“经历”,又让孩子在演示后,有所提升,懂得正确的方法,并将所学再渗透入生活细节中。
二、优化情境,从课堂生活中丰富情感
《我不任性》
师:你的身边有任性的人?
生:身边的人……
师:小明和妈妈的事例
生:我觉得小明应该……
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是要在教学中彰显品德学科的特点,这就是有别于综合实践等其他课程的特点,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道德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老师就要在创设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都要以此为目标。
在《我不任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直在创设情境中,遵循这个品德学科的特点,尤其在妈妈加班这个情境中,抓住认识冲突,换位思考,为他人思考。如果老师能在借助各种情境之后,加入“你平时会任性吗?”“教室里有这样的同学吗,你的感受是什么?”,可能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会更进一步。
优化情境,是为了每个孩子更好地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初衷,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