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认识“自我”——对骄傲自大学生的心理调整
傲慢自大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许多有专长或智力超群的学生都易染上这种心理疾病。这种学生常常“目中无人”,觉得自己的智力水平已超出了同龄人,就没必要与同龄人处于同一“档次”上了,他已有资格发号施令,决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是不必考虑后果的。自大的学生比较心高气傲,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极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并导致不良后果。
1.人际关系的危机
如鱼得水的展现空间会令自大的学生“越跳越高”,对待同龄人就会采取一种“俯视”的姿态。一旦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占据学生的心理,就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同学们对这种目空一切的人会越来越反感,并敬而远之,使他们陷人一种孤立境地。
2.人格危机
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孤芳自赏”的状态中,就会迷失做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品质,或者用言行攻击别人维护自己,或者有意进行一些破坏性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一意孤行错上加错等,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3.易嫉妒他人
自大的学生优越感特别强,一旦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就会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不能面对现实,甚至会嫉妒他人。他们只有在别人比自己差时心理才会好受些,才有安全感。自负心理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防范、衡量、比较、自我的状态中。由于强烈的排斥感,他们不能虚心请教他人,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也就妨碍了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4.虚荣心增长,受挫力减弱
自大往往会导致自满,使学生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自大心理还容易使学生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偶尔的失败,对挫折的承受力极低。
骄傲自大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呢?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大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过分地宠爱、过度地夸赞,客观上会助长他们的“自傲”,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为自己真的像被评价的那样“相当了不起”。
2.教师无原则的纵容
聪明而又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容易享受到一种待遇: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老师一味地欣赏学生的优秀成绩,对学生总是不停地赞扬,疏忽对其心理的引导,其实这就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比如,各种竞赛机会都会优先考虑他们,班级活动他们的建议或方案有决定性作用,平时的课堂表现受表扬机会多,老师在言行之中会流露出对他们的一种欣赏与宽容。这些都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
3 .受挫太少
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大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大的性格。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过于自信、自傲、自大的个性。
4.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大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形成自大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利,过分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5.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为了保护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大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害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于是表面上便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大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一般来说,骄傲自大更多地表现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正因为他们成绩优秀,所以很容易受到家长、老师及周围人的过度夸赞,从而使其产生飘飘然的感觉,自以为了不起。学生的这种优越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影响心理方面的健康。过度的优越感不仅不能使学生有前进的动力,反而易使学生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加重他们的攀比心理,养成学生好虚荣、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学生的优越感如果不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引导,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当学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言行时,我们要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那么,如何调整他们的自大心理呢?
1.就事论理,控制好情绪
骄傲自大的学生一般个性都比较独立,言行比较偏激,容易自以为是。他们对事情往往都有自己的想法,因而比较执拗,不会轻易认同别人,特别是对那些空洞的说教更不以为然。教师在教育纠正这类学生的心理时,不要被他们自负的言行激怒,一定要控制好情绪,用良好的态度,立足于事情根本,从学生的“思维盲点”人手,引导他们“跳出”偏颇与自我来看自己的言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实际上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就事论理对那些因成绩优秀而骄傲自大的学生很有效,因为这些学生不屑于大道理的说教却愿意尊重事实。这些学生感悟能力一般都比较好,一旦觉得你的话是事实、有道理,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醒。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过激后,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2.适当评价学生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优秀而过于偏爱学生,一味在同学和其他老师面前夸奖。取得了好成绩进行适当地夸奖就可以,该批评还要批评,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各类活动中,老师不能眼里只看到学习好的学生,要多给其他学生机会。
3.改变家长教育观
学生骄傲自大的心理多半是由于家长过分溺爱、保护所导致,教师应建议家长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帮助孩子克服优越感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我”,看到其他方面的不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优越的只是某一方面,而非全部,自己还有许多不如别人的地方。要让孩子学会全面地、准确地评价自我。
家长不要总是在外人面前赞扬孩子,同时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别人的夸奖。有时候,别人不切实际的夸奖,很容易使不谙世事的学生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真的如人家夸的那样了不起,而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应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只属于自己,它包含了许多人的辛劳和汗水。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还要纠正孩子以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地位判定他人的错误看法,尽量不要给他们搞特殊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助长孩子的优越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多给学生创造遭遇挫折的机会
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学生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而经受不起任何打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之所以骄傲自大多半是因为成绩优异而引起的,因成绩好而产生优越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弱点或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它基本上属于一种中性心态。如果运用恰当,会成为学生追求进取的动力;若不能全面地认识优越感的本质,就很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一般来说,学生认识问题多易片面、偏激、表面化。所以,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