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霉了》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的第三课。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教材分四个部分,教学也分成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认识馒头上的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观察,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结果画图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第二部分,认识霉是什么。第三部分,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
为了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霉菌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对于有关知识由于学生的经验问题把握不够准确的情况下,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首先,创设了充分的动手、动脑参与活动的时间。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霉菌之后,自然对霉菌有了比较形象的了解;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的对霉菌产生理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研究霉菌差生条件的想法,并设计实验来探究霉菌产生的条件,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之中。
其次,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设计一个恰当的实验方案是关键所在,考虑到学生已经多次运用到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找出影响霉菌产生的因素,并进行对比分类,把所分成的条件进行组合,选择最恰当的实验方法,这就为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学生们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参与到新实验的设计之中,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比较恰当的、易于研究的方案。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再有,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并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将实验进行到底。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参与学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积累等因素和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密切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生活中研究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使科学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体现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有机统一。
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们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二是教师准备好显微镜,调节好,学生直接观察,两种办法都可以节省这一环节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验的设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