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折形状》一课,我想得很多,感触也很多。随着对教材理解的深入,我对教学的设计也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从教案修改的历程中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
一、学会舍得
每次试教后都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要割舍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环节真的很难,就有如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每当有新的想法却又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添加,这也许是我过于追求完美而不懂得变通的人格弱点所至吧。如:导入环节,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内容与本课联系不大,用之,只能使课堂显得花哨与拖沓,但却不舍得割舍。现在想想只有舍,才能有得,才有可能出现精彩。
二、坚持自我,扬长避短
有些东西别人能运用自如,但是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只能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甚至是拖累,可见模仿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功底上的。如:有的老师的课堂总是赋有情境,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于是也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结果不但没有用好,反而分散了我的精力打乱了原有的教学顺序。扬长避短,展现真实的自我,不要做别人,而要做自己。
三、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显得有些沉闷。课后经大家指点,发现我每抛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急于想让学生回答,只要学生来到我预设的方向就马上结束了,很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时,许多期待的目光被我忽视了。有时学生经过稍微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我都自己回答了。那还有学生什么事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需要及时把握好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应该有跳跃性,不应该是“站着摘桃子”。我们每个提问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达成教师的预设而设计,还要考虑启发学生较深层的思考。
以上种种也是我这堂课的败笔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的要好好修炼,做一个用心教科学的老师。看似简单的一课,但是在上课以后发现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什么呢?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关注我们孩子的前概念、关注容易受忽略的实际问题,关注课堂达成的目的。课堂上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平时多花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