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小卫士》教学反思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水池前无人使用的水龙头在细水长流,经过的人都视而不见;捡垃圾的人走过垃圾桶,垃圾桶旁就都是散落在地的各类垃圾;河流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种种迹象表明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怕的是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包括在校的许多中小学生。《绿色小卫士》这一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深刻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从而产生持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环保的话题学生并不陌生,但初步学习给垃圾分类,能够从身边做起,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比如本堂课前,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做了垃圾分解的小实验,为本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家庭产生垃圾的调查,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数据交流,使学生的认知更直观,也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再次,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让学生的行动与校园的绿化相结合,而当学生提出要将眼光关注到家乡时,老师则因势利导,为学生指明了活动的路径。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本堂课的教师就是这样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的第三条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未能很好做到这一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强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了课程的活动性。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有了不同。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比如,本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设计了丰富的课前活动,还大力支持学生课后延伸的一个活动,特别是教师还给学生提出了活动建议,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另外在垃圾“变废为宝”的环节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创设了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
3.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同样体现于教学方法上,开放式教学方法具有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它能够促进教学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多角度认识世界和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本堂课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找“来源”,这是在上课伊始使用的教学方法;在第二部分,老师用“垃圾的控诉”成功引导学生反思;第三部分,则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垃圾中的资源,触发学生对生活中垃圾再利用的记忆和垃圾再利用的创造;第四部分则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金点子;最后则通过具体的课后活动策划,让学生带着思考再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4.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它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教学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社区作有弹性的延伸。要鼓励儿童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事实上,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开放性教材已经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情况,具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师不必刻板地以教科书上的语言、活动为教学的依据和教学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读。本堂课中,教师使用了教材中的“小资料”、“分解小实验”和“回收标志”,其余内容则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和调整,进行了补充和再创造。努力做到了在课程标准统领和指引下的活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