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外出学习(活动)情况反馈表
时 间 |
2014年4月11日 |
地 点 |
武进区焦溪小学 | |||||||||||||||||
活动类别 |
研讨活动 |
参加者 |
沈小云 | |||||||||||||||||
活动过程 |
| |||||||||||||||||||
活动感悟 |
《品德与生活》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是充满“童趣”和“童乐”的,是引导儿童快乐、积极、有意义地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而这堂课我就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就像这春天里的万物,蓬勃向上。 一、抓住孩子的关注点 品德课程倡导贴近孩子的生活。那么,如何让课程内容与孩子的生活更有效地整合起来,更贴近孩子的实际呢?课堂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案例。 我想,上课老师肯定在备课前充分了解了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特点。关注了孩子的兴趣点,就是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的联接点。于是乎,老师在备课时挖掘了好多元素渗入教学。春天来了,许多家长都会带学生去红梅公园赏梅花,去西太湖看郁金香,许多学生对春天种植跃跃欲试了,所以课的切入点就非常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全面了解儿童的生活,抓住儿童的关注点,就能有效地把品德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就能创设适合儿童的教学场景,就能更好地引领儿童成长。 二、激发孩子的兴奋点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动画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就单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课堂教学也应如此。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解了这些,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老师就在40分钟的课内设置多个兴奋点。看春天种植的图片,特别是与学校有关的图片,让小学生找到了归属感;看《种子的话》、《稻子的成长》等视频;营造了贴近生活、易于产生共鸣的氛围,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这堂课充满了好奇心、能快速溶入课堂。 课堂上,老师的活动设计就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奋点来合理安排的,做到有张有弛,让不同分工的大脑皮层有序地工作、休息。 四、拓宽孩子的生长点 德育不能停留在40分钟的课堂内,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不仅要把孩子的现有生活作为本源,更要通教学来教孩子学习过好将来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要拓宽孩子的生长点,为孩子的后续生活服务。 种植,是孩子的兴趣爱好,更应作为终生习惯来培养。我曾和我们的同事讲过,我们作为老师幸运的,我们虽然不能影响所有的人,但我们可以影响我们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有种植的习惯,那他以后肯定还会影响他们的孩子,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所以每年三月份我们都会发动学生回家种植,并拍照片传给我们,做到了宣传的作用。而这堂课却做的真真切切,不仅在课外让学生去主动实践,发现问题,动手探究,而且课内也作了引导和帮助。这样,指导学生生活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在了实处。 学习的过程是孩子们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我相信“生活”是品德课程的目的与归宿。在课堂内,我们老师的眼光应该放至课外,努力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儿童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拓宽孩子们的生长点,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在摹拟的某种生活情景中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