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记录
执教者姓名 |
徐小香 |
年级 |
一年级 |
学科 |
品德 |
执教内容 |
夏天的小虫 |
时间 |
2014-6 | ||
《夏天的小虫》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的教材,徐老师作为工作第一年的老师,也是第一次执教品德课堂,让我很是佩服。一年级的学生,对世界的形成只有初步的看法,他们的探究能力只能是初级的科学研究活动,观察比较是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科学思维工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境,领着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进入了夏天,逐层深入研究小虫,从独自探究到合作观察,逐步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在“找朋友”和“画一画”等环节中,融入小虫的知识,关注小虫的特性。作为研究性课堂,自己也有几点思考: 一、基础概念要理清 《夏天的小虫》作为较为贴近生活的文本题材,让我想到了另一篇《我和小动物》,当时听完课,就有老师提出了质疑,“动物”的概念是什么,“小动物”的定位在哪里?我和小动物之间的情感把握在哪里?所以对这篇教材,我也要有着同样的思考。“小虫”的界定在哪里,有着夏天代表性的“小虫”有哪些?我和小虫之间的相处之道又如何? 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辨析了“害虫”和“益虫”,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老师并没有很多的展开,我觉得这点其实不错。虽然在评课过程中,大家对于这个环节的设置存在很多争议,包括我自己,因为作为成人来说,我本身的科学常识也不足以辨识这些小虫们的好坏,还不包括有些小虫成长过程中还会“时好时坏”。所以老师既然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那只是适当的点拨,不展开,可能对于低年级同学,是一种更好的处理方式,初步给了学生辨析的环境。但是最好还是能在在教学之前,解读文本时能更好的理清概念,真正为培养学生理性的辨别力做准备。 二、目标解读要明确 这篇教材,仅从题目看,编者的意图似乎就是在讲夏天的小虫们,告诉一年级的孩子们,夏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之一,就是会有很多的小虫,但实则不然,普及生活常识只是有个过渡,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去和这些小虫们相处,顺利度过夏天,感受这一季节的特殊性和不同的美好。在理清这一主题后,再来看课,就会显得更加明朗。 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比较偏重于“认识小虫”,对于“如何和这些小虫相处”的环节似乎薄弱了一些,“怎样防害虫呢”?学生提出“涂花露水,点蚊香”,老师相机补充了“还要保护环境”,这点如果能从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注意到这点,可能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更加有力和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