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三条线索是: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化、系列化的研究,它的研究是一种“根状结构”。例如学生由“如何过年?”这个问题入手经过不断的生成,最终形成“年文化的研究”这一个活动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可以再生成许多子课题,如:年的起源研究、年风俗的研究、春联文化的研究、年画的研究、年食文化的研究、年夜饭的研究等子课题。其中,春联文化的研究既要搜集春联、书写春联、还要自编春联,调查当地人贴春联的情况;年画的研究既要搜集年画的起源、发展、意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年画,还要学习剪年画;年食文化的研究,既要研究各地年食文化的特点,又要自己“学做小厨师”学习烹饪技艺;年风俗文化研究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贴对联、编织中国结、扎红灯笼、写或剪大红“福”字、放鞭炮等。就研究内容而言,既有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有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内容的整合;就研究方式而言,包含了观察实验、调查采访、设计制作等各种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就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综合化。而年文化只是中国众多节日文化的一部分,还有诸多端午节、仲秋节、元宵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而这些民族节日文化的研究则构成了中国民族节日文化系列研究,这就是课题研究的系列化。如下图:
中国民族节日文化研究课题
端午节 仲秋节 春节} 元宵节
(年风俗) 年的起源 春联文化 年食文化 (年画)
(春联 中国结 红灯笼 大红“福”字 鞭炮) (起源 发展 意义 形式)
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或者是性质):
1.问题性
整个活动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易于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的提出、生成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研究活动。例如:我们当地过年有哪些风俗?我国有哪些传统民族节日?为什么我们的身边增多了这么多电动自行车?等等。
2.开放性
首先是活动内容的开放,课题研究没有一个固定的、成型的知识体系,它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其次是活动方式的开放,既有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性活动,还有设计与制作等操作性活动。第三是活动空间的开放,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自然;从书本知识的禁锢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再次是评价方式也是具有开放性的多元化评价
3.生成性
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综合实践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是生成的,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因此,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设计也必然是生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式,制定新的目标,不能机械地实施预设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计划。
4.实践性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施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通过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展良好的价值观。
5.自主性
课题研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并决定自己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评价,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1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
A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对于自己、亲人、朋友,对于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对于支持人类的自然环境,对于周围社会的重要问题……都能自觉地关心、过问、注意,具有起码的责任意识。
B 获得亲自参加与探索的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热情投入,获得亲身体验,形成乐于探究,主动提问,善于合作,勇于进取的积极情感。
C 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培养一种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严肃认真的精神以及遵守科学道德与规范的精神。
(2)能力目标
A 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B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C 动手操作与实验的能力
D 与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
E 语言表达与文字表现的能力
F 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G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知识目标
A 学会提问、观察、调查、采访、访问、评价、鉴别、鉴赏等方法性知识
B 跨学科的知识,为解决具体问题需要补充的知识
C 通过日常经验而获得的体验性知识
( 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主题确定课 行动指导课 汇报交课
(兴趣导引 学会提问)( 交流研讨 促其探究) (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主题确定课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主要环节:情景(现状)——想探究的问题
活动导入,可以由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也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和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氛围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二、分析筛选,确立课题
课题筛选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学生的知识经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主题探究活动内容最基本的动力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主题探究活动最首要的环节便是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而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是能否有效开展活动的关键。有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奇、巧的问题,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天花乱坠,不知所云。这些问题中有些根本就不值得去探究,有些则无法去实践探究,也就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这种凭空想出的问题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以有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纳,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题。确定主题课既可以从如何提问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后引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提问,还可以启发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问、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等。如数学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有关于学生每个家庭一周用塑料袋的调查及统计,有关于一个学校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用塑料袋的估算以及塑料袋污染土地的推算等,就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将这个主题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再如随着我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彩虹谷、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四门洞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因此,这不仅是沂水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也为推动沂水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于是《沂水旅游文化》就成了一个活动主题。
三、研究分析,制定方案
主要环节:小组讨论填写研究方案表格——汇报制定的方案、评价、建议——各小组修改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活动组织动员,安排布置活动的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的相关资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活动计划,自主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设计活动的展开形式、安排活动的实施进程、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等。
四、结束激励
行动指导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二、提出困难,互动探究
1.提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2.解决这些困难(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
3.小结。
针对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提出注意事项。
活动实际实施阶段,大多数活动由学生以自主实践为主独立进行,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仅仅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和支持。
但凡综合实践活动,以为就是出去调查、访问、参观等等,所以有的教师一上活动课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活动。学生一听说要去采访、调查、实验、摄影、摄像都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是一窝峰地出去,然后是两手空空的回来,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事前没有和学生坐下来认真筹划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以及每一步的方法、要注意的细节和要灵活调整的地方,所以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或者事先活动设计很好,而实践起来是另一码事,碰到困难就退缩,致使活动程序搁浅,活动过程和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这样一些局面,行动指导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那么,行动指导课如何进行呢?
行动指导课一般要根据学生实践活动的情况而定。如果发现活动遇到的阻力较大,且困难和问题带有普遍性,那么就应该及时上好行动指导课。行动指导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主要提出遇到的困难,引导全班同学寻求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如在《走进白色污染》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的目的,使学生不致于走过场,在每一阶段实践后,教师都进行阶段性的反馈并进行行动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课堂拓展,巩固提高
1.创设情景或播放片段,引导学生说出从中学到的或受到的启发。
2.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汇报交流课
一、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1.师导入话题
2.提示汇报的要求(如,说话清楚,语言要流利等)
二、学生汇报,共同交流
基本方式:按组汇报
1. 先介绍成员分工情况
2. 组内成员各自汇报研究的情况即内容介绍,或者组长整合汇报。
3. 其他学生对本组的研究提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实比较特殊,主题探究活动从选题到最后成果交流展示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每个周期需要2至3个月的实际活动,没有实际活动作支撑,成果则会来得突然、虚假。因此成果展示课应是真实的情景再现,切不可事先进行演练,而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教师的指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仅仅就是拿拿、递递话筒,否则就是袖手旁观。这种“做课”是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价值的,这种
“作秀”的后果会导致导向上的偏差。
成果展示课应是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中最精彩的环节,如果教师组织得好,学生研讨氛围浓,整个课堂应是十分活跃,十分精彩的。它可以是汇报与展示,可以有质疑与解惑,可以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是下一轮主题活动的延伸。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申辩,学会表达,学会分辨,学会包容,学会信任等等,是信息量最大、形式最丰富、课堂生成性最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全面锻炼的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如果亲身经历了选题——制定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反思、调整计划——再活动再实践——整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全过程,成果的表达形式就应该由学生自主选择,也能够很容易选取到最适合本组展示的最佳形式。那么其形式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最后展示的形式有雷同的现象或不丰富的现象,那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所理解的汇报交流课,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应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与交流,真诚的沟通与切磋,有时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应该叙述出来共同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总之应该是一种非常真实、非常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场面。
三、交流体会,总结经验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开展课题研究防止资料的搬移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信息,研究问题,切忌直接下载网络资料,整理下载信息,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只不过是信息的搬家,缺乏知识的内化、思维的参与、信息的生成。
2.开展课题研究防止兴趣小组的同化 我们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首先定位在“做”上,但是绝对不能把“做”变成了“技能训练”,成为了兴趣小组的同化。
3.开展课题研究防止学科化倾向
尽管我们构建了几种课型,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走学科教学之路。要树立开放的研究思想:即就活动空间而言以课外为主;就活动时间而言以课下为主;就活动阶段而言,3——6年级可以搞持续研究,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体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