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礼仪》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博雅礼仪
2.课程类型: 人文素养类课程
3.教学材料: 改编
4.授课教师: 本校校本课程班主任
5.授课对象: 1-6年级学生
二、课程背景
礼,与人、与事、与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早在春秋时期,常州人文始祖季子就提出“以礼治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2014年江苏省文明委面向未成年人提出以“八礼四仪”为主要内容,在全省1700多万未成年人中普遍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我校围绕“博学雅行”文化建设,践行“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着眼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通过学校课程建设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适切的课程,使学校课程体系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
三、课程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改编制定了《博雅礼仪》校本课程, 希望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培育知恩明理的文雅少年。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家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学礼知仪 文雅明理”、“热爱学校 热爱班级”、“家庭和睦 邻里团结”、“关注社会 关心他人”。
章节主题 |
内容 |
年级 |
第一章 学礼知仪 文雅明理 |
1.站如松 坐如钟 |
一二年级 |
2.规范行走会握手 | ||
3.礼貌用语我知道 |
三四年级 | |
4.学会微笑交际礼仪 | ||
5.衣着打扮要注意 |
五六年级 | |
6.个人卫生要讲究 | ||
第二章 热爱学校 热爱班级 |
1. 文明的班集体 |
一二年级 |
2. 我是文明小学生 | ||
3. 课堂表现我最棒 | ||
4. 文明校园 |
三四年级 | |
5. 课后文明我做到 | ||
6. 集会礼仪 |
五六年级 | |
7. 颁奖礼仪 | ||
第三章 家庭和睦 邻里团结 |
1.家人也需用“请”字 |
一二年级 |
2.小小称谓显美德 | ||
3.礼貌问候送真情 | ||
4.做客待客懂礼仪 |
三四年级 | |
5.力所能及、小事做起 | ||
6.餐桌上的讲究 |
五六年级 | |
7.与邻居相处有道 | ||
第四章 关注社会 关心他人 |
1.交通安全 |
一二年级 |
2.争当环保小卫士 | ||
3.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 |
三四年级 | |
4.社会公德 | ||
5.关心他人 |
五六年级 | |
6.购物礼仪 |
附:
1.《小学生守则》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雅行歌谣》
4. 视频光盘《郑小礼仪课堂》
五、实施建议: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在1-6年级开设,四个单元交叉进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突出“习礼明理”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得体的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会礼仪,培养文雅的郑小学子。
(一)实施途径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课间活动整合。与体育大课间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使礼仪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3.学科渗透引导。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外实践体验:
(1)调查走访:走访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
(3)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
(4)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郑陆形象大使”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二)实施原则
1.互动性原则。互动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师生快乐互动,才能营造君子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同时,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等的互动影响,以此形成礼仪教育的合力。
2.针对性原则。在总体设计上应力求遵循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开展;在具体设计时,应切合实际,加强针对性,同一主题对不用的年级应在内容有所侧重,形式有所调整。
3.开放性原则。在内容上,要加强与时势的联系,与“八礼四仪”紧密结合;在形式上,要向校外开放、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4.实效性原则。要体现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将礼仪教育落实到师生的行动中,达到全校师生人人明礼仪,个个讲礼仪的目的。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内化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2.注重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积极的评价,提高评价者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在这种互动的礼仪教育评价中得到不断地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校应将礼仪课程与德育结合,通过评选“博雅少年”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践行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礼仪水平的提升。
(二)教师教学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并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并将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三)课程内容评价
1.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本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学校可聘请专家对课程及教材进行评估。